鄧子恢,1896年8月出生在福建省龍巖縣,是一位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卓越領導人之一。
1941年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建軍部,鄧子恢擔任政治部主任,臨危受命來到淮北路東,主持皖東北根據地工作。面對根據地不穩固、群眾未充分發動的困境,他堅決貫徹黨中央指示,領導減租減息運動,整頓軍隊,發展經濟,鞏固政權,使淮北根據地迅速壯大。在彭雪楓等同志的協同下,鄧子恢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才能,帶領淮北軍民粉碎日偽“掃蕩”,反擊國民黨頑固派進攻,為淮北抗日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減租整軍固根基
鄧子恢初到淮北時,新四軍四師主力剛從津浦路西轉到路東,根據地尚不穩定,群眾也未充分發動。鄧子恢深知,要鞏固和發展根據地,必須發動和領導農民進行減租減息斗爭,使他們獲得看得見的經濟利益,建立基本農民群眾的政治優勢。他與彭雪楓等淮北區黨委其他領導人一起,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華中局的各項指示,迅速在淮北地區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減租減息運動。
1941年6月,淮北區黨委召開黨的積極分子大會,鄧子恢介紹了其他抗日根據地的經驗,研究了淮北地區減租減息的具體政策。會后,400多名干部被派到農村,發動群眾減租減息。經過40多天的緊張突擊運動,取得了顯著成效:減租600多石糧食,將1000多支槍從地主階級轉移到工農群眾手中,組織了4000多名基干自衛隊,發展了17000多名農會會員和1000多名新黨員。在發動群眾的基礎上,還建立了工、青、婦等各種抗日救國會,到1944年底,會員發展到100多萬人。同時,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自下而上改造基層政權,廢除國民黨保甲制度,民主選舉鄉長、村長,吸收工農積極分子參加基層政權,提高了工農群眾的經濟和政治地位,大大振奮了群眾的抗日情緒。
作為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代表,鄧子恢淮北之行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協助彭雪楓整頓四師。7月中旬,鄧子恢在淮寶仁和集(今江蘇省淮安市)主持召開四師團以上干部大會,充分肯定了彭雪楓等同志三年來創建四師和發展豫皖蘇邊區所取得的成績,對四師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確具體的意見。會議對四師以后的整體工作特別是領導方法的轉變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會后不久,華中局決定,把皖東北地區和淮寶地區劃歸四師活動地區,成立四師軍政委員會,以鄧子恢為書記,統一領導津浦路東、隴海路南、運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的工作。8月11日,中央軍委正式作出決定,鄧子恢擔任四師政委。隨后,華中局決定在淮北成立蘇皖邊區軍政黨委員會,鄧子恢擔任書記。10月中旬,由陳毅代軍長指揮,彭雪楓、鄧子恢率領四師配合二師、三師發起進攻,奪回了被搶占的陳道口,從而使淮南、淮北、淮海、鹽阜四大塊根據地連成一片。
全面發展破困局
為解決根據地糧食和財政供給困難,鄧子恢發揮經濟才能,貫徹“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方針,領導區黨委健全政府財經機構,實行統一累進稅,征收公糧、田賦和貨物稅,建立淮北銀號,發行邊區貨幣。
1942年春,淮北鬧春荒,軍民嚴重缺糧,鄧子恢學習延安經驗,領導開展大生產運動,發展農業和手工業。他重視干部的培養選拔,親自抓干部工作,提拔培養大批土生土長的干部,使他們成為各級黨政領導。在文化教育方面,鄧子恢推動各地興辦小學、中學,甚至辦起江淮大學。同時,注重團結各抗日階級和愛國力量參加抗戰,經常做民主人士和開明士紳的工作,和他們交朋友。
1943年,鄧子恢和區黨委領導了整風運動,先后舉辦9期輪訓隊。每期輪訓鄧子恢都去作整風報告,講政策,講要求,講方法,保證整風運動的健康發展。他實事求是地處理了泗陽及淮北中學兩個錯案,教育了廣大干部,增進了團結,提高了黨的威信。在充分發動群眾的基礎上,淮北根據地的軍隊建設也得到大力發展。1941年冬季,各地農民踴躍入伍,各縣地方武裝迅速擴大。1944年下半年,僅路東就擴大了1萬地方軍,編成10個獨立團,訓練10萬民兵,壯大了人民武裝力量。
運籌帷幄戰敵寇
1942年冬,經過33天浴血奮戰,淮北根據地軍民粉碎了日寇的大規模“掃蕩”。這是鄧子恢、彭雪楓在領導淮北根據地鞏固與發展階段最重要的一次戰役。1943年,鄧子恢、彭雪楓率四師主力,在二師、三師的配合和陳毅的統一指揮下,生擒率部侵入淮北抗日根據地中心區的國民黨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經教育禮送出境。韓德勤對自己被俘后受到的優待表示感謝,并承諾不再制造摩擦。這一事件的妥善處理,使國民黨頑固派再也不敢踏入淮北根據地,淮北根據地進入穩定發展時期。
據統計,淮北根據地在1943年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有13個區、72個鄉,從日偽手中收復國土1萬平方公里,解放了50多萬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群眾。
1944年8月,彭雪楓率四師主力西進,開始收復豫皖蘇邊區根據地。鄧子恢等率師部機關和地方武裝留在淮北路東根據地。9月11日,彭雪楓在戰斗中不幸犧牲。鄧子恢一面主持淮北區黨委工作,一面與張愛萍指揮部隊在路西戰斗,擴大了新四軍在西線戰略反攻的前進陣地。
抗戰勝利后,鄧子恢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書記兼華中軍區政治委員,出色地領導了華中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他歷任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72年在京逝世。 記者 沈前程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