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礦業集團鐵路運輸處朱仙莊領工區鐵路工人在施工。記者 蔣幫煜 攝
7月22日清晨6時許,地表溫度已突破32℃。時至中午,鐵軌表面溫度更是達到55℃。腳踩在鐵軌旁,陣陣灼燙感從地面上襲來。在這樣整日的炙烤下,朱仙莊礦塌陷區的一群“黃馬甲”正奮戰在煤炭專用線路上,用汗水保障礦區能源運輸的暢通——他們就是淮北礦業集團鐵路運輸處朱仙莊領工區的鐵路養路工人。
朱仙莊領工區負責的線路包括朱仙莊礦專線、蘆嶺專線、宿東支線蘆嶺火車站到王橋火車站段,全長30.5公里,這些線路是礦區能源運輸的“大動脈”。然而,由于采礦作業的影響,線路時常出現輕微下沉、塌陷等問題,塌陷活躍地段內線路共有4.5公里,是鐵路運輸安全的隱患。加上高溫下軌縫縮小,給運輸安全帶來風險。領工長彭興超和他帶領的工人們,就像“鐵軌醫生”一樣,時刻關注著線路的“健康狀況”,月均處理隱患30余處,入夏以來已累計消除50余處。
“養路工人的維修要搶抓火車通行的空窗期,時間有限,必須爭分奪秒。”當天清晨5點30分,彭興超就帶領十多名工人,對肖店5.3-5.7公里區段線路進行起復整修作業。“大家加把勁,必須在火車來之前把活兒干利索了!”他抹了把臉上的汗,朝工友們喊道。
作業現場嚴格執行“封鎖施工、雙防護”制度,駐站聯絡員與現場防護員全程聯動,確保施工安全。彭興超按照“三夠一清”標準劃分責任區。起道組以左股為基準股,用起撥道機精準頂升鐵軌,將因采礦輕微下沉的路段抬升至標準高度。起道機一抬起,兩名工人立刻用鐵鎬在起點處打夯,防止下沉。工人陳永剛和5名工友手持鋼叉,迅速將道砟填入道床。他奮力揮動鋼叉,喘著粗氣說:“這天氣是真熱,鐵軌燙得能煎雞蛋,但咱干的是保障運輸的活兒,可不能含糊。”工人們動作嫻熟,配合默契。汗水從臉頰滾落,滴在灼熱的地面,很快蒸發無蹤。最后,兩臺鐵路搗固機對新起復線路進行搗固,確保道砟密實度達標。
除了起道作業,軌縫拉平和拉軌作業也是常見維修項目。軌縫拉平確保鐵軌平順,而高溫導致的軌縫縮小,則需通過液壓拉軌器調整至標準間距。工人們用道尺反復測量軌距和水平,確保每一處都達到毫米級精度。
高溫作業,防暑至關重要。工人們的草帽早已擋不住烈日炙烤,汗水浸透的工作服緊貼在身上。領工區準備了充足的水、降溫藥品和藿香正氣水。每隔一段時間,大家便抓緊喝口水、抹把汗,繼續投入戰斗。
經過5小時的連續奮戰,肖店5.3-5.7公里區段終于恢復水平。上午11時整,一列運煤火車駛過維修區段。巡道工目送列車緩緩通過,揮動安全旗示意。列車鳴響一聲長笛,仿佛在向這些默默奉獻的“鐵軌醫生”致敬。
這群工人用汗水詮釋著“毫米精度、千米責任”的工務精神。在這段煤炭專用線上,無論嚴寒酷暑,他們日復一日地填塌陷、提下沉、調軌縫,在有限的窗口期內爭分奪秒。他們的堅守,讓每一列運煤火車都能平穩駛向遠方。
采訪札記:初見鐵路養路工,只覺著他們是鐵軌旁最尋常的身影。可當真正走近,才發現這平凡崗位上,藏著滾燙的堅守——他們以奉獻為筆,以擔當為墨,在鐵軌間書寫著養護事業的發展篇章,每一個身影都是不可或缺的支柱,用付出詮釋著平凡中的偉大。
采訪時恰逢起道組作業,起撥道機頂升鐵軌的瞬間,兩名工人揮鎬猛砸道床,夯土聲混著口號聲格外有力。陳永剛和工友們叉著道砟往縫隙里填,鋼叉碰撞鐵軌“滋啦”作響,他甩甩胳膊笑道:“沒事,手套磨破好幾雙,掌心繭子比道砟還硬。”那磨破的手套、掌心的厚繭,都是養路工與鐵軌較勁的勛章。
休息時,彭興超翻出道尺,刻度上沾著道砟粉末:“測水平、量軌距,都得按這個來,毫米都不能差。”他黝黑的手捏著尺子,指關節因常年用力有些變形。原來,這“毫米不差”的背后,是養路工人們多少個日夜的較真與堅持。
火車鳴笛駛過時,那聲音似乎藏著千言萬語。這鳴笛不只是回應,更是禮贊。養路工人們的堅守,比高溫更灼熱;烈日烤著鐵軌,他們的脊梁比鐵軌更滾燙。道砟縫隙里填的不只是石子,還有養路人的光陰與赤誠。正是這些平凡的身影,筑牢了鐵路安全的基石。記者 夏冕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