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帆 通訊員 桂振嶺
“人干革命,不能怕死!我們是為了人民,為了老百姓在打!”99歲的抗戰老兵呂加鳳面對年輕記者的提問,那雙閱盡烽火硝煙的眼睛依舊炯炯有神,話語如金石墜地,鏗鏘有力,將人們的思緒帶回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家仇國恨,覺醒初誓
1926年,呂加鳳出生在埇橋區桃園鎮呂寺村的一個貧苦農家。家中兄弟四人,排行老二的呂加鳳早早嘗盡生活的艱辛。全家的生計,僅靠幾畝貧瘠薄地與父親打長工的微薄收入艱難度日。但清苦的生活并未磨滅這個農家少年的質樸與堅韌,然而,1940年4月,一隊日本兵悍然闖入村莊,竟毫無緣由地用草叉刺傷他的父親。年僅14歲的呂加鳳,眼睜睜看著父親倒在血泊中,熊熊怒火在胸中燃起。他攥緊稚嫩的拳頭,立下血誓:長大后定要報此血仇,將日本侵略者徹底趕出中國!
懷著這刻骨的仇恨,1943年2月,17歲的他毅然投身革命,加入游擊隊獨立營,成為一名戰士。彼時,斗爭環境異常殘酷。敵強我弱,獨立營晝伏夜出,白天隱蔽在百姓家中,夜幕降臨出來活動。沒有戰斗任務時,村頭的打谷場就成了戰士們苦練殺敵本領的戰場。呂加鳳深知本領的重要性,訓練起來近乎拼命,每一個動作他都反復揣摩,力求精準狠辣。他心中憋著一股勁,只為在戰場上多殺幾個敵人。
烽火淬煉,百戰成鋼
1944年3月,梨花初綻。在靈璧縣北小王家一帶,日偽軍1個排30余人,開著兩輛汽車四處劫掠,搶走大量糧食和牲畜。獨立營決定伏擊,百余名戰士埋伏于敵軍的歸途。當敵人進入伏擊圈,連長一聲令下,戰士們猛烈開火。初次參戰的呂加鳳在兩排子彈打光后,毫不遲疑地端起刺刀沖入敵群,與兩名戰友合力刺死一名敵人。此役斃敵19人,俘虜11人,繳獲汽車2輛、機槍1挺、步槍30支,奪回的物資悉數歸還群眾。
然而,勝利的喜悅伴隨著巨大的犧牲。呂加鳳感慨道:“我們百余人伏擊30多名敵人,卻犧牲了10多位戰友。”他目睹一名兇悍的敵人接連刺死2名戰友,最終由3名戰友合力才將其消滅。這次戰斗讓他深刻認識到自身不足。從此,他更加拼命訓練:別人練三遍的動作,他練五遍;別人5點起床,他4點半就到練兵場加練。
1944年12月,為拔除沱河集日偽據點,他主動請纓加入敢死隊,冒著槍林彈雨5次沖鋒,連續投彈,突入敵陣,為殲滅400余名偽軍和27名日軍立下戰功。1945年7月,在攻打宿縣時村集的惡戰中,他再次報名敢死隊,第四次攀上被掀翻的云梯,炸毀3處火力點,率先突入城內,斃敵13人,身負兩傷,榮立三等功。解放戰爭期間,他轉戰南北,在桃山集切斷鐵路、死守陣地,在永城、夏邑戰斗中負傷不下火線,信念始終如鋼鐵般堅定。
榮歸傳承,精神永續
新中國成立后,歷經戰火洗禮的呂加鳳,帶著滿身的硝煙、幾處傷疤和數不清的功勛,也帶著對無數犧牲戰友的無盡思念,返回故鄉。
晚年,他將滿腔熱忱傾注于下一代,義務擔任革命傳統教育講解員。他深情講述烽火歲月,用親身經歷告誡孩子們:“今天的幸福是先烈用鮮血換來的,你們要好好學習,把祖國建設得更強大!”他那句“為了人民,為了老百姓在打!”的鏗鏘誓言和浴血奮戰的故事,已經化作傳承不息的紅色火種。
回憶起抗戰勝利那一刻,呂加鳳老人眼中漾起笑意:“那時候,老百姓們高興啊!大家結伴走著,走到哪唱到哪,唱得最多的,就是那句‘向著太陽,向著自由,向著新中國發出萬丈光芒!’”
這歌聲里飽含的信念與力量,正是支撐呂加鳳從血與火中走來的精神底色。從為父報仇的熱血少年,到為人民解放而戰、屢立戰功的鐵血戰士,再到守護革命記憶、培育時代新人的精神長者——呂加鳳的一生,是忠誠與勇氣的壯麗詩篇。他用行動詮釋了“革命不怕死”的錚錚鐵骨,更將這份丹心化作照亮后人的永恒光芒。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