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宿州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1999年5月的宿州,麥浪翻滾,松柏凝翠。85歲高齡的張震將軍在家人的陪伴下,再次踏上了這片魂牽夢縈的土地。當他在盛圩烈士陵園看到當年的房東大嫂依然健在,看到他們夫婦守護下的陵園松柏蒼翠、花草繁茂,看到環繞陵園的小河取代了當年的水洼,不禁心潮澎湃、眼眶濕潤。將軍帶著家人緩緩繞行,數著座座墓碑,追憶往事。為表達對戰友最深切的懷念,他與家人當場湊齊4000元錢,請當地政府在每座烈士墓前立碑鐫名,無名者則刻上“無名烈士碑”。
這份跨越半個世紀的深情,源于1941年那次驚心動魄的“死里逃生”。在宿東這片土地上,張震與戰友們經歷了戰略轉移的生死考驗,見證了統戰工作的波詭云譎,指揮了反“掃蕩”的浴血奮戰。那些鐫刻在記憶深處的故事,早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磨滅的印記。
宿東,抗日戰爭時期指以宿縣東部為主的津浦鐵路以東地區,地形上北連蕭東、銅山,抵隴海路,南依淮河,西接津浦路,既是日寇侵略華中的“心臟地帶”,也是與華北陸地交通的樞紐。于我軍而言,這里是淮北抗日根據地的“西大門”,是西進恢復豫皖蘇根據地的要道,更是鞏固華中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警戒陣地”。
1941年5月,新四軍第四師在豫皖蘇邊區完成反頑斗爭任務后,奉命向皖東北轉移。時任新四軍第四師參謀長的張震,協助師長彭雪楓組織指揮全師近萬名官兵、3000多名黨政干部和地方武裝、數百名傷員,在宿南、宿東黨政軍民的大力支援幫助下,先后7次有組織、有計劃地穿越日偽嚴密封鎖的津浦鐵路,跨越50多公里的敵占區,做到不掉一人、不丟一槍,順利到達皖東北,實現了戰略轉移。
對于這場圓滿的戰略轉移,張震終生難忘。他既看到了軍民同心的魚水情,更感念宿南“六抗”六支隊(國民黨安徽省第六抗敵指揮部第六支隊)隊長王峙宇雪中送炭的支援。這是四師前期統戰工作的巨大勝利,也為張震后來的統戰工作埋下了伏筆。
1941年11月,日軍對淮北抗日根據地實行封鎖,在宿縣縣城到固鎮的250平方公里土地上,安設了30多處日偽據點。國民黨頑固派搶占豫皖蘇邊區后,派重兵分布津浦鐵路以西,伺機進犯淮北抗日根據地。國民黨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何柱國多次派人找到王峙宇,封官許愿,意圖收編王峙宇領導的“六抗”六支隊。考慮到國民黨重兵壓境,自身隊伍又處在武器裝備落后、物資供應不足的困境,王峙宇思想出現動搖。面對嚴峻形勢,為鞏固發展宿東抗日游擊區,張震奉四師軍政黨委員會之命視察宿東。
此行,張震特地找王峙宇談心,詳細介紹全國抗戰新形勢和新四軍挺進皖東北后不斷發展壯大的情況;表揚王峙宇在宿南抗日統戰中作出的成績與貢獻;重申共產黨、新四軍堅持抗戰、奪取最后勝利的信心和決心;表明新四軍第四師歡迎王峙宇率部共同抗日、奪取勝利的態度,力勸王峙宇不要受騙上當。在中共宿東地委、宿南工委負責人的配合勸說下,王峙宇當場表示擁護共產黨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方針政策,加強友好合作,互相幫助,共同反對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分裂反共的陰謀。至12月底,王峙宇卻不聽勸阻,帶領隨從人員到臨泉接受何柱國的改編,不料在阜陽被國民黨頑固派九十二軍軍長李仙洲軟禁,慘遭殺害。
王峙宇犧牲后,其領導的“六抗”六支隊一部編入宿東抗日游擊支隊,繼續堅持宿南、宿東的抗日戰爭,直至抗戰勝利。1979年,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長的張震考慮到王峙宇在抗戰中的貢獻,提議當地人民政府批準,追認王峙宇同志為革命烈士。這份遲來的榮譽,既是對逝者的告慰,亦是對那段統戰歲月的銘記。
1941年11月16日晚,張震在沱河南岸宿東游擊支隊駐地小秦家召開由宿東地委、宿東游擊支隊、宿東獨立團、宿靈大隊、聯莊會和各縣區負責人參加的聯席會議,傳達了淮北軍政黨委員會和區黨委的指示,介紹了全國和淮北的抗戰形勢,在肯定宿東各抗日武裝成績的基礎上,提出了鞏固發展宿東抗日游擊區的意見和要求,并強調,宿東是國民黨頑軍進犯皖東北的必經之地,是保衛根據地、阻頑東進的“西大門”,也是將來收復豫皖蘇邊區的前哨陣地,堅持鞏固發展宿東地區意義重大。目前的困難和挫折都是暫時的,希望大家在宿東地委的統一領導下,在共同抗日的大目標下,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團結一致,共同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重任。
會議經過兩天兩夜思想交流與動員教育,到18日晚統一思想。小秦家會議,是宿東抗戰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加強了團結,密切了軍政、軍民關系,促進了宿東抗日游擊區鞏固發展。
張震視察宿東,黨政軍領導干部頻繁活動引起了日軍注意。18日,日軍300多人從宿縣城和固鎮分乘13輛汽車“掃蕩”宿南地區,黃昏時宿營在門東李車站。當天晚上,宿東游擊支隊長姚運良帶警衛連保衛張震和地委機關從小秦家轉移到盛圩子宿營,距門東李日軍營地只有5公里。19日拂曉,日軍分3路襲來,姚運良飛奔至張震住處疾呼撤離。危急時刻,房東大嫂指引張震等人翻矮墻脫險。為掩護突圍,警衛連長李明德率部猛烈阻擊,副連長石紹亮等在掩護張震突圍中犧牲,后李明德率部沿河西撤引開日軍主力,血戰3公里后,全體戰士壯烈犧牲。此戰斃傷日軍10余人,掩護了張震、宿東地委及游擊支隊機關轉移,但我軍亦付出犧牲24人的慘重代價。
在宿東的親身經歷,尤其是盛圩子戰斗的血火考驗,讓張震對敵強我弱區域如何堅持游擊戰爭進行了深刻思考。12月中旬,張震返回四師師部,適逢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在四師檢查指導工作。聽取了張震宿東抗日游擊根據地建設和盛圩子反“掃蕩”情況的匯報,陳毅非常重視,要求張震抓緊總結經驗,在全軍推廣。按照陳毅囑托,張震認真總結,撰寫成文,經陳毅審閱修改,所作《論宿東游擊戰爭經驗》于1942年2月15日發表在《軍事》雜志第17期。這篇論文充分肯定了宿東黨政軍民開展抗日斗爭的經驗和成績,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建立并鞏固發展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基本經驗和做法,對于淮北抗日根據地周邊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特別是對宿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指導和促進作用。
歲月流轉,人事變遷。如今,盛圩烈士陵園的松柏愈發蒼翠,那座由張震將軍親筆題寫的“盛圩子戰斗烈士紀念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它不僅鐫刻著對烈士的紀念,更鐫刻著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由無數英雄用生命書寫的,關于信念、團結與勝利的傳奇。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