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匯川,1913年7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宿縣縣城(現宿州市)。他青年時受共產主義思想教育,棄筆從戎,一生戎馬倥傯、功勛卓著,特別是率部抗日以來,參加了開辟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艱苦斗爭,被人們尊稱為能打硬仗的“虎將”。
1931年,趙匯川到安徽鳳陽省立五中讀書,同年秋天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5月棄筆從戎,參與兵運工作。1933年春,北上加入抗日同盟軍,在愛國名將吉鴻昌領導的北路總指揮部教導團團部當通訊員,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攻打平定堡戰斗中,趙匯川沖鋒在前,英勇戰斗,身負重傷,經輾轉治療,返回宿縣老家養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抗日炮聲,振奮了正在家養傷的趙匯川。在宿縣共產黨組織沒有恢復的情況下,他積極聯絡土地革命時期保留下來的老黨員、老紅軍孔子壽、戴曉東、趙一鳴等人,發起成立宿縣抗敵救亡社,成為領導全縣人民抗日救國的核心力量。
隨后,趙匯川寫信邀請在馮玉祥處工作的共產黨員張公干回鄉領導抗日。張公干通過馮玉祥的關系,找到駐徐州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李宗仁任命張公干為宿縣人民自衛軍副司令,司令由縣長兼任。趙匯川被任命為宿縣常備隊第五中隊長,協助張公干組織建立宿縣人民自衛軍,隨時準備反擊日本侵略者。
1938年5月19日,日軍侵占了宿縣。趙匯川奉命率宿縣常備隊第五中隊為前衛,掩護張公干和自衛軍司令部機關、宿縣民眾抗敵動員委員會、抗日救亡社成員等近300人,向宿縣以東地區轉移,路經蒿溝集河西時與日軍先頭坦克部隊遭遇。日軍坦克、大炮輪番轟擊自衛軍。張公干、趙匯川帶領部隊奮勇反擊,但由于部隊剛組建不久,缺少戰斗經驗,隊伍被打散。戰至傍晚,趙匯川、張公干等7人越過津浦鐵路,于第二天到宿縣,住進趙匯川家。一個星期后,張公干和兩名隨員去了武漢。趙匯川則利用在家鄉人地熟悉和有群眾基礎的有利條件,開展抗日活動,建立抗日武裝。
1938年6月,趙匯川和本家的兩個侄子來到西二鋪后呂家,同呂子庸等人商議建立抗日游擊武裝。經研究商定,成立抗日游擊隊,呂子庸任大隊長。此后游擊隊在西二鋪西北角的墳場里設伏阻擊日軍,但因裝備落后,缺乏戰斗經驗,寡不敵眾,致使戰斗失利,造成呂子庸中彈犧牲,多人陣亡。
呂子庸犧牲后,游擊隊員們悲憤異常,堅決要為大隊長報仇。趙匯川以這支不足20人的隊伍為基礎,積極開展抗日活動,發展壯大游擊隊伍。游擊隊每到一處,都深入宣傳抗日救國道理,擴大黨的影響,組織青壯年入伍,教兒童抗戰歌曲。經過艱苦努力,到8月中旬,游擊隊員發展到100多人。
1938年11月,國民黨政府派六安縣長盛子瑾任安徽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通過省動委會的合法關系,我黨派江上青等同志隨同前往,并取得了盛子瑾的信任。在江上青的提議下,盛子瑾委任趙匯川為抗敵指揮部下屬的第三支隊支隊長。隨后,在中共宿縣黨組織的領導下,以活動在宿縣的幾個游擊隊為基礎,組建了“六抗”三支隊,下轄3個大隊和1個特務連,有近千人。趙匯川率第三支隊活躍在宿縣、蕭縣、靈璧一帶,獨立開展游擊戰爭,多次打擊日偽軍,深受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支持。
1939年7月,中共豫皖蘇省委書記張愛萍來皖東北開展工作。自此,三支隊在張愛萍的直接領導下,列入開辟皖東北根據地的戰斗序列。1940年3月,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成立,張愛萍任總隊長兼政委。“六抗”三支隊改編為第十一團,趙匯川任團長,后改為新四軍九旅二十七團。
1941年2月,張愛萍率部回師皖東北,首打青陽鎮。趙匯川的二十七團擔任主攻,全殲守敵,鼓舞了人心,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為后來的勝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43年1月,趙匯川任淮北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領導邳睢銅地區抗日斗爭。4月,不甘心失敗的日軍掩護偽軍搶占葉場,加緊修工事,并以此為據點,和周圍敵偽配合,對邳睢銅抗日根據地進行新的攻擊。趙匯川指揮部隊圍困葉場,最終攻克該據點,使邳睢銅抗日根據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葉場圍困戰的勝利,受到時任淮北軍區司令員彭雪楓、政委鄧子恢等的通令嘉獎,延安新華社電臺進行了廣播,稱其為毛主席人民戰爭思想的偉大勝利。記者 馬競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