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碭山縣白臘園村。記者 蔣幫煜 攝
“我們村自打王書記學習回來,可真是大變樣!原先坑坑洼洼的土路全鋪上了水泥,直通每家每戶大門口。以前臭氣熏天的垃圾堆,現在都沒了影。路好走了、環境美了,我們心里也敞亮了。”提起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洪鳴,碭山縣葛集鎮白臘園村73歲的老黨員周靈庫連連夸贊。
“杭州的村子也不是天生就富,關鍵是大家敢想敢干,把資源用活了!”王洪鳴在回村后的第一次村“兩委”會議上說。在杭州跟班學習期間,王洪鳴走訪了錢塘區白楊街道鄰里社區、義蓬街道火星村等地,深刻認識到白臘園村的三大短板:產業缺乏“觸網”思維、環境整治“零敲碎打”、基層治理缺少文化賦能。
面對差距,王洪鳴帶領村“兩委”班子迅速行動:搭建電商平臺讓油桃“觸網”暢銷,實施“戶戶通”道路改造惠及民生,建設新品種培育基地升級產業,創辦“桃花開”紅娘驛站培育新風尚……一年多時間里,這個曾“守著金碗討飯”的村莊,完成了“擦亮金碗致富”的華麗轉身。
研學杭城悟新法 錨定振興方向
2024年4月,帶著對白臘園村發展的思索,王洪鳴踏上赴杭州跟班學習之路。從錢塘區白楊街道的鄰里社區到義蓬街道的火星村,兩地將民生小事辦得暖心、讓鄉村生活充滿活力的實踐,為他解開了“如何讓村民從‘過日子’到‘享日子’”的發展謎題。
走進鄰里社區,助餐點里老人捧著熱飯的笑臉、志愿者熱心服務的身影,讓王洪鳴心頭一震:“自家村里老人還在為一頓飯湊合,這里卻把‘小事’辦得暖到人心。”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王洪鳴仔細翻閱民生臺賬,從行動不便老人的送餐記錄到放學后孩子的托管安排,每一項需求旁都清晰標注著黨員志愿者的認領信息。“老年助餐點幾塊錢管飽,采購、記賬全公示,大伙信得過才愿意來。”工作人員向他展示臺賬上的“成本核算表”。“這些細節里藏著讓村民放心的訣竅。”王洪鳴深有感觸地說。
轉戰火星村,王洪鳴的腳步更勤了。跟著村干部巡查污水管網。“按村里實際定深淺、巧布局,下雨天從不積水。”村干部說完,王洪鳴立刻在本子上畫下簡易示意圖,標注“白臘園村可參考”。路過村民自建果園,看到游客采摘、園主打包快遞,他上前打聽:“線上線下一個價嗎?快遞怎么合作?”得知靠“短視頻+采摘游”水果提了價,他當場搜索農產品電商課程,要把“流量密碼”學回去。
恰逢火星村召開“環境整治推進會”,王洪鳴在后排認真聆聽。村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語。有人說“村口游園該添些石凳”,有人提“垃圾桶樣式得統一才好看”,最后書記一錘定音:“大伙說的都記下來,下周就辦!”“環境整治不是村干部‘自說自話’,得讓村民覺得‘這是咱家的事’。”王洪鳴在筆記本上重重寫下,“讓村民參與規劃,才能守得住成果。”
返程時,王洪鳴的筆記本已記得滿滿當當:鄰里社區的“黨員聯戶清單”、火星村的“污水管網施工標準”,還有自己手繪的“白臘園村整改草圖”。最后一頁,他寫下感悟:“杭州的‘富’,不在錢多,在于把‘黨建’當紐帶,把‘民心’當根基,把‘資源’變資產。”
深耕鄉土施良策 破解發展瓶頸
帶著杭州學習經驗,王洪鳴回村后迅速燒起“三把火”,精準破解白臘園村的三大短板,讓這個曾經沉寂的鄉村煥發新生機。
第一把火:讓產業“觸網”升級,鼓起村民錢袋子。“剛回來時,看到村里的油桃品質這么好,卻因為銷路窄賣不上價,心里急得慌。”王洪鳴說,“杭州的電商發展那么快,我就想,能不能把這套經驗搬到村里來,讓我們的產品也能通過網絡走向全國。”
他當即實施“直播興農”行動,構建“線上+線下”“統購+統銷”銷售體系。“從選果、包裝到物流,每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保證送到消費者手里的果子都是最好的。”在王洪鳴的推動下,2024年,白臘園村通過直播帶貨實現銷售額逾2000萬元,帶動油桃收購價同比上漲18%。同時,引進培育20余個優質桃樹新品種,推動建成2000余畝高標準大棚基地。“品種改良是關鍵,大棚種植能保證果子的品質和產量穩定,這樣才能持續吸引客戶。”王洪鳴告訴記者,這些舉措進一步擦亮了“桃津記”“白臘園村鮮果”等特色品牌,帶動農產品溢價率達26%。
第二把火:讓環境“脫胎換骨”,提升村民幸福感。“環境整治不是一句空話,得實實在在地干。”王洪鳴說,“我們先從垃圾處理入手,投放了550個垃圾桶,實現垃圾‘日產日清’,讓村里不再有垃圾死角。”接著,他又推動修建5.6公里“戶戶通”道路,直接鋪到村民家門口;鋪設8500米污水管網,終結“污水橫流”現象;將2100米道路進行黑化,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為歷史。
除此之外,曾經堆滿雜物的荒地,在王洪鳴的規劃下,搖身變成了綠樹成蔭的游園廣場。“村民們茶余飯后有個好去處,鄰里之間多交流,關系也會更和睦。”村民劉鏈感慨道,“現在走在村里,腳不沾泥、眼不見臟,比城里小區還舒坦!這都多虧了王書記,他是真的為咱們著想。”
第三把火:讓鄉風“煥然一新”,凝聚鄉村精氣神。“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王洪鳴深知這一點。彩禮高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村民,很多年輕人因為高額彩禮娶不上媳婦,家庭矛盾也時常發生。
為破解這一問題,王洪鳴創新成立了“桃花開”紅娘驛站,招募20多位公益紅娘為村里年輕人牽線搭橋。“我們就是要倡導婚事新辦、抵制高價彩禮的新風尚。”王洪鳴說,“紅娘不僅要牽線,還要宣傳新的婚俗觀念,讓大家明白,幸福生活不是靠高額彩禮換來的,而是靠小兩口共同奮斗得來的。”在紅娘們的努力下,目前村里已有41對新人喜結連理,婚事新辦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村莊蝶變展新姿 共繪富美畫卷
如今走進白臘園村,處處是生機勃發的景象。
在油桃采摘園,一排排桃樹郁郁蔥蔥,沉甸甸的桃子綴滿枝頭,農戶們穿梭其間,熟練地采摘、裝筐,大家分工明確、干勁十足。“我今年種了30多畝桃樹,主要種植‘油蟠9號’品種等。”種植戶王閃光對記者說,自家的油桃個大飽滿、口感香甜,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往周邊省市,備受消費者歡迎。
穿過村里新修的水泥路,“桃花開”紅娘驛站里傳來陣陣笑聲。推門而入,幾名單身青年正坐在桌前,認真填寫“相親個人信息登記表”。表格上不僅有姓名、年齡、職業等個人基本信息,還有“自我介紹”和“擇偶標準”。一名年輕人在“自我描述”欄中寫下“踏實肯干,收入穩定”,擇偶標準則寫著“孝順父母,能一起踏實過日子”。一旁的紅娘王梅花介紹:“等他們填完,我們就根據每個人的情況篩選匹配,爭取讓合適的人早日走到一起。”
來到西梅培育基地,只見一排排西梅樹長勢喜人,農戶們小心翼翼地撥開枝葉,仔細查看果實的生長情況。“我們的桃子主要種植‘中蟠102’‘突圍’‘金蟠99’等品種,西梅主要種植‘愛麗娜’‘蒙娜麗莎’等品種。”王洪鳴告訴記者,這些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優質品種,具有果形美觀、口感香甜、耐儲存運輸等特點。
從“守著金碗討飯”到“擦亮金碗致富”,王洪鳴用實干證明:鄉村振興,既要汗水澆灌,更要思路破冰。“下一步,我們將在產業發展上再深耕,進一步拓展電商渠道,探索農文旅融合新模式,讓特色農產品和鄉村資源發揮更大價值;在人居環境上再提升,圍繞現有基礎完善配套設施,讓村子更宜居;在鄉風文明建設上再深化,豐富文化活動,讓新風尚更深入人心。”王洪鳴說。
記者 邵子育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