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州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
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新四軍在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馳騁大江南北,戰斗在華中敵后,浴血奮戰,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成為堅持華中敵后長期抗戰最重要的力量,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新四軍四師第九旅,就是這支隊伍中的杰出代表。
九旅是由彭南游擊隊、宿縣抗日游擊隊、“六抗”三支隊、八路軍第五縱隊、新四軍第六支隊四總隊演變改編而來。皖南事變后,九旅正式組成,下設25、26、27三個團。而這支隊伍的誕生地,便是位于宿州市北部欄桿石相一帶的老寨山區。
老寨山位于宿州市東北部的靈(璧)宿(縣)北部山區,是淮陽山脈余脈,連綿起伏70余公里,形成以老寨山為主峰的島狀群山丘陵。山上森林茂密,物產豐富;山下有千年古剎老海寺。據《宿州市·埇橋區志》記載,老寨山最早為宋代名將楊繼業的父親楊信駐扎地,是練兵作戰的古戰場,后被清末捻軍所利用,至今戰壕、寨墻仍依稀可見,因而被稱為老寨山。土地革命時期,靈宿人民在中共徐海蚌特委組織領導下,發動農民起義,組建工農紅軍,屢敗屢戰,堅持斗爭,留下革命火種。抗日戰爭爆發后,一些老黨員、老紅軍在中共蘇魯豫皖特委領導下,紛紛組建抗日隊伍。此時,在這一地區打游擊的主要是孫象涵率領的彭南游擊隊和趙匯川率領的宿東游擊隊等抗日武裝。1939年7月12日,張愛萍在皖東北軍政干校作報告時明確指出:“在宿靈北部有一些山地,雖然比其他地區山地在戰術上價值相對減少,但可以予敵人機械化部隊以極大限制。”此后,張愛萍率部以老寨山區為中心,組建發展抗日武裝,以宿縣孫象涵、趙匯川兩支地方武裝“六抗”三支隊、東進隊和隴海南進支隊組建了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三個團。皖南事變后,改編為新四軍第九旅,創建了皖東北抗日根據地。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部署,1939年5月2日,中原局書記劉少奇致電彭雪楓并張愛萍:“發展華中是黨早已確定的方針,豫皖蘇省委工作必須加強,張愛萍擔任省委書記,領導建立地方黨和地方武裝,這是根據地最基本的工作。”5月8日,劉少奇電示彭雪楓并轉北方局楊尚昆、朱瑞等:“皖六區專員(盛子瑾)即派員請求新四軍派兵去六區,應迅速率部隊與干部去開展蘇皖邊區工作。”5月2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致電朱德、彭德懷并彭雪楓、朱理治、郭洪濤:“八路軍今后主要發展方向是華中,自于學忠調至魯南,在蘇皖邊區接受打擊以后,在徐州東南地區似有我軍發展機會,望令蘇魯豫支隊(685團)偵察情況,如可能時,酌派一部兵力并地方干部去徐州東南宿縣、靈璧一帶活動,并建立當地工作,以便南與周駿鳴、西與彭雪楓取得聯系。”
在短短20天時間內,中原局和中央書記處連發三電,使彭雪楓、張愛萍認識到開辟皖東北對于發展華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1939年5月下旬,彭雪楓在宿縣孫疃集召開了新四軍游擊支隊軍政委員會會議,張愛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要求到皖東北探探敵情,受到彭雪楓和參會人員的一致贊同。 為便于張愛萍與國民黨皖六區專員盛子瑾聯系,彭雪楓親自給盛子瑾寫了封信。
7月初,中共豫皖蘇省委書記張愛萍帶領省委秘書劉玉柱,與八路軍蘇魯豫支隊一大隊和孫象涵領導的東進隊跨過津浦鐵路,開辟皖東北地區,受到隱蔽在欄桿石相附近的宿縣縣委及“六抗”三支隊支隊長趙匯川等人的歡迎。
在老寨山里,張愛萍聽取了縣委書記孔子壽、“六抗”三支隊支隊長趙匯川等人的匯報,看望了部隊官兵,介紹了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的建軍經驗,指導幫助趙匯川整軍建軍,決心將“六抗”三支隊改造為正規的新四軍。
為加強皖東北地區黨政軍領導,1939年12月26日,中原局電報中央書記處并轉山東分局并告彭雪楓、張愛萍:“黨在該地區成立蘇皖邊區軍政委員會,以張愛萍為書記,金明、黃春圃(江華)諸同志參加,以統一黨與部隊及民運、統戰工作等領導。”“津浦路東之新四軍及黨所領導的地方武裝,擬即合編為新四軍游擊支隊第四總隊,以張愛萍為總隊長兼政委,以后該地區所組織武裝一律用新四軍番號。”
第四總隊成立不久,為盡快提高部隊戰斗力,張愛萍親自帶領趙匯川任團長的11團,前往支隊司令部駐地渦陽新興集,向老部隊學習訓練。返回時,支隊司令部、政治部為11團和10團選配了團政委等120多名干部,分別擔任教導員、指導員,使各個團的戰士明白了為什么打仗、為了誰打仗的道理,激發了干部戰士的愛國熱情,軍政素質迅速提升。1940年9月,隴海南進支隊和四總隊在泗陽縣朱湖召開整編大會,宣布組成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三支隊,張愛萍任司令員,韋國清任政治委員,孫象涵任副司令員。皖南事變后,1941年1月28日,新四軍新軍部在鹽城成立,統一整編駐華中的八路軍、新四軍為7個師一個獨立旅。八路軍第五縱隊三支隊改編為第九旅,張愛萍任旅長,韋國清任政委,下轄25、26、27三個團。
在艱難困苦的抗日戰爭中,新四軍之所以被譽為“鐵軍”,是因其在險惡又復雜的環境中磨煉出來的,是在殘酷的戰爭中依靠頑強拼搏和英勇善戰打出來的。1943年3月14日,國民黨魯蘇戰區副長官、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率領89軍、獨立第6旅、江蘇省保安第3縱隊偷渡運河,侵入山子頭地區,瘋狂破壞我抗日根據地政權和群眾團體,殺害我抗日軍民,叫囂建立所謂“洪澤湖畔新的反共根據地”。3月16日,又派89軍軍長顧錫九率部西去接應進至宿縣、靈璧北部時村的王仲廉部,企圖對我軍構成東西夾擊之勢。新四軍軍部命令四師于3月17日發起山子頭反頑戰役,由九旅擔任主攻。旅部決定采取遠程奔襲和南北夾攻戰術,圍殲韓總部及保安第3縱隊駐地王圩子。18日零時,夜襲山子頭戰斗打響,25團1營直插韓圩子,3營從西南方向裴莊攻擊。此時,槍炮聲四起,整個山子頭地區的韓德勤部隊被我部分割包圍。25團8連為減少傷亡,有效消滅敵人,指導員孫長興抱起機槍登上房頂向敵人掃射,連長齊德寬命令戰士對韓“總部”的院子內扔手榴彈。冰雹似的手榴彈,劈頭蓋臉砸向敵人,炸得敵軍血肉橫飛,暈頭轉向。戰斗至凌晨2點多,槍聲、手榴彈爆炸聲仍時斷時續。在一閃一閃的火光中,戰士們看到一個穿長袍的家伙和一些人蜷縮在一起,原來是保安第3縱隊司令王光夏和他的隨從。王光夏企圖反抗,指導員孫長興當即開槍射擊,將其擊斃。這時,屋角還龜縮著一個人,早被我軍的槍炮聲嚇得魂不附體。孫長興把槍口轉向他問道:“你是誰?是韓德勤嗎?”韓結結巴巴說:“我……是。”至此,山子頭反頑戰斗結束,擊斃了王光夏,活捉了韓德勤,可謂大獲全勝。
九旅勇猛作戰,打擊了日偽軍囂張氣焰,鼓舞了人民抗戰的斗志,極大提升了隊伍的威信和聲譽,為創建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淮北敵后挺起了民族不屈的脊梁。
視死如歸,是九旅戰士的血性。1942年,在反掃蕩戰役中,為牽制日軍進攻,26團堅守朱家崗,與1000多名日偽軍展開殊死搏斗。從拂曉到黃昏,戰士們子彈打完了用刺刀捅,刺刀捅彎了用槍托砸,槍托砸壞了用鐵鍬砍,連續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團長羅應懷被機槍打斷了腿,仍堅持指揮戰斗,陣地上堆滿了700余具敵人尸體,終于等到了援軍。朱家崗戰斗的勝利,為“三十三天”反掃蕩勝利立下了頭功。這一次戰斗的勝利,被新四軍領導譽為“我軍指戰員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烈士們用熱血和生命詮釋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和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書寫了九旅在新四軍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
絕境中能浴火重生,艱難時仍奮勇殺敵,是九旅敢打惡仗、敢于勝利的又一特色。
1941年春節剛過,九旅奉命由張愛萍旅長率領25團、27團從淮海區返回皖東北。這次回師,是皖南事變后關系華中抗戰大局的戰略行動之一。如何打開局面,當時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采取掏心戰術。利用秘密回師、春節剛過、大雪覆蓋這些條件,以主力直接攻取青陽,殲滅守敵,而后再向外開花,掃蕩偽頑,打開局面;二是先掃清青陽外圍小據點,然后再打青陽。初看起來,前者有風險,萬一打不下來,將會給以后作戰帶來困難;后者似無風險,但戰斗打響后,敵人可能收縮兵力,集中力量防守青陽,這將會增加奪取青陽的難度,也勢必延遲恢復根據地和打通與四師聯系的進程。
正確的決定來源于實際情況的正確分析與判斷。根據偵察情況,張愛萍決心先奪取青陽,以主力出其不意,直搗敵人心臟,攻殲青陽守敵,鏟除皖東北心腹之患,然后擴大戰果,打開局面。根據旅長決定,旅部又作了周密部署。由趙匯川任團長的27團擔任主攻,25團負責打援。2月11日晚8點半,27團完成了對青陽守敵的合圍。9點整,槍炮聲如疾風驟雨,籠罩敵軍工事。到第二天上午9點,槍聲停息,整個戰斗勝利結束,全殲青陽鎮守敵,俘獲敵副團長以下600余人及大量武器裝備等物資。之后,九旅又乘勝收復馬公店,迅速擴大戰果。到3月初,皖東北根據地不僅完全恢復,還有所擴大。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新四軍九旅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以前仆后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抗戰期間,九旅共進行大的戰斗185次,斃傷日偽軍17874人、頑軍2萬多人,自身也付出了重大犧牲。
全面抗戰期間,宿州地方武裝及游擊隊先后有9個團2萬余人升編為主力部隊,后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43軍、34軍、18軍、21軍等英雄部隊。九旅于1949年2月改編為21軍63師。經歷多次軍改,這支走出張愛萍、韋國清兩位開國上將的英雄部隊仍保留建制,今天正以武警機動部隊的雄姿,戰斗在西北高原,維護著祖國安全。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的今天,民族的正義之光,讓九旅這段英勇的抗戰歷史再次顯影,在我們心中印下了英雄們不畏強暴、寧死不屈、血戰到底、堅韌不拔的抗戰精神。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不屈的魂靈、奮戰的英姿,將鼓舞我們奮勇前進,引導我們奔向復興。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