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徐華兵在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的報告(摘要)
在1月11日召開的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徐華兵向大會報告市人民檢察院的工作時說,2018年以來,全市檢察機關深入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忠實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檢察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在偵防職能劃轉、人員轉隸和大力降低“案-件比”的情況下,辦理各類案件較前四年上升78%,人均辦案量較前四年上升53%。掃黑除惡、服務民企發展、基層院建設、刑事執行、檢察偵查、簡案快辦等18項工作在全省作經驗介紹。
一、聚焦中心工作,全力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打贏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放過、不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湊數”,共批捕涉黑涉惡犯罪292人,起訴377人;對偵查機關以涉黑涉惡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依法改變定性24件,糾正漏捕、漏訴39人,追訴漏罪17件;及時提出涉案財產處置意見,及時移送涉黑涉惡相關線索。在依法嚴懲一批“礦霸”“路霸”“村霸”的同時,針對辦案發現的問題,及時向有關單位發出檢察建議,一體推進打、治、建。史大卡涉黑案入選最高檢典型案例。做到掃黑除惡收官不放手,護衛平安不“打烊”,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嚴重犯罪,辦理2件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案件,并追訴1人;起訴故意殺人等嚴重暴力犯罪1332人、“兩搶一盜”等多發性侵財犯罪3602人。
優化營商法治環境。出臺、實施《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七個三”行動計劃》,助力“六穩”“六保”。積極參與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起訴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犯罪875人,幫助企業挽回經濟損失1300萬元。組建知識產權檢察辦案組,共辦理涉知識產權案件189件。認真落實涉民企刑事檢察政策,開展涉民企刑事“掛案”專項清理,對73名民企負責人依法作出不捕或不訴決定,防止“案子辦了,企業垮了”。堅持依法保障企業權益與促進守法合規經營并重,聯合市工商聯開展“把企業家請進來、讓法治宣講進園區”等活動,督促涉案企業落實合規措施,確保企業留得住、活得下來、經營得好。碭山縣檢察院在辦理一起涉企案件中,針對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環境問題,主動幫其聯系下游加工企業,變廢為寶,得到企業點贊。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依法懲治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涉眾型經濟犯罪,起訴360人,辦理了一批涉案金額過億元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守護好百姓“錢袋子”。積極參與“斷卡”和打擊治理電信網絡犯罪專項行動,起訴1029人。嚴厲打擊洗錢犯罪,與人民銀行宿州中心支行建立涉洗錢犯罪同步審查、線索移送等工作機制,依法對3起幫助轉移資金、提供銀行賬戶的洗錢犯罪提起公訴。
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戰,研究出臺《服務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協同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起訴32人;依法嚴厲打擊破壞環境資源犯罪,起訴304人,助力美麗鄉村建設;開展司法救助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專項活動,發放司法救助金583.5萬元,有效防止因案致貧、返貧;開展“檢察藍”助力解決討薪問題專項行動,起訴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64人,辦理支持起訴297件,幫助追回工資422萬元,讓外出務工者勞有所得、安“薪”過年。
二、聚焦社會關切,著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
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積極履行程序主導責任,牽頭制定《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施辦法》,增強了制度適用的可操作性。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單月平均適用率從2019年適用當年的20.46%,上升到2020年的83.53%,去年月適用率穩定在85%以上,上訴率降至4.95%,建議法院適用簡易、速裁程序達77.1%,起到了減少對抗、促進和諧、節約司法資源的作用。
拓展“溫暖控申”品牌外延。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用心打造、經營集信訪接待、窗口服務、暖心驛站、公共辦案等為一體的檢務工作區,用情做好控告申訴檢察工作。把檢察聽證作為檢察履職“全過程民主”的重要方式,讓當事人把事說清、聽證員把理辨明、檢察官把法講透。共開展聽證336件次,2020年同比上升420%,2021年同比上升265.7%,一批疑難案件通過聽證實現案結事了人和,有效緩解“訟累”。落實首次申訴信訪院領導包案、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制度,做到能在檢察環節化解的矛盾決不“擊鼓傳花”,7日內程序性回復、3個月內辦理結果或過程答復率均達100%,涉檢信訪總量持續下降,有效緩解“訪累”。
推動未成年人檢察提質增效。以“打擊侵害、特殊保護、溫情守護”為目標,培樹“燕護雛”工作品牌。最低限度容忍侵害未成年人的成年人犯罪,起訴224人;最高限度保護未成年被害人,新建成具備取證、心理疏導、身體檢查等功能的一站式詢問、救助站點4個,努力避免二次傷害;最大限度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不捕率在2021年達48.6%、不訴率達17.5%,24人考入大學。加強未成年人社會支持體系建設,規范親職教育,推進從業限制、強制報告等制度落實,發現并依法監督處置應當限制從業人員11人。常態化送法進校園,超10萬師生受到教育。
運用檢察建議助推社會治理。在辦理案件中,制發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288件,促成一些行業或領域得以源頭治理。把“小案”當成“大事”辦,埇橋區檢察院針對違規灌裝液化氣亂象向有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推動液化氣灌裝行業開展專項整治,用“小建議”消除大隱患;蕭縣檢察院針對人行道無障礙設施被長期占用的問題發出檢察建議,守護視障人士出行安全,讓盲道不再“忙”。市檢察院就強制醫療執行難、服刑人員違規領取養老金等問題,向市委、市政府專題報告,推動有關方面改進工作、堵漏建制。向市人大常委會專題報告檢察建議工作,推動出臺《關于規范和加強檢察建議工作的決定》,讓檢察建議更有力、有效。
三、聚焦訴訟監督,竭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加強刑事訴訟監督工作。秉持客觀公正立場,既做犯罪的追訴者,又做無辜的保護者。對有案不立、有罪不究情形,監督立案222件;對不當立案、立而不偵情形,監督撤案499件;對認為確有錯誤的裁判提出抗訴后,法院依法改判或發回重審75件。深入推進訴源治理,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刑事案件不捕率、不訴率逐年上升,訴前羈押率已降至38%。
維護刑罰執行的權威。堅持高墻內與高墻外一體監督,對3500件“減假暫”案件進行實質審查,依法提出糾正意見1706件。深入推進判處實刑罪犯未執行刑罰檢察監督活動,將146名判處實刑仍“逍遙法外”的罪犯收押入監。加大財產刑執行檢察力度,推動刑事案件涉財產判項執行到位2288萬元,盡可能讓財產刑判決不再“打白條”。
加大民事行政檢察力度。共辦理民事、行政監督案件2700件,對認為確有錯誤的民事行政生效裁判,提出抗訴、再審檢察建議596件;對正確的裁判,引導當事人服判息訴533件。加大虛假訴訟監督力度,讓打假官司者吃上真官司,共監督糾正虛假訴訟案件232件,涉案金額5754萬元,20名司法人員因此受到黨紀政務處分。對民事執行監督案件發出檢察建議522件,助推解決執行難題。注重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共化解行政爭議33件,辦理行政非訴執行監督案件123件,促進實現案結事了政和。
履行好反腐敗職責。共受理監委移送審查起訴案件168人,已起訴141人。強化與監委的工作銜接與配合制約,應監委邀請,提前介入重大案件67件次。依法行使刑訴法賦予檢察機關14個罪名的偵查權,2021年實現歷史性“破冰”,立案偵查涉嫌徇私枉法、玩忽職守等犯罪4件4人,建立了司法工作人員相關職務犯罪案件偵查“六項機制”,較好地規范和促進了檢察偵查工作。
四、聚焦公共利益,強力推動檢察公益訴訟工作
注重外部協作,營造公益保護“大格局”。先后商市紀委監委,與市公安局,與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與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簽協作推進公益訴訟的相關意見,與市林長辦、河(湖)長辦分別建立“林長+檢察長”“河(湖)長+檢察長”工作機制,聯合出臺《公益訴訟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實現部門協作守護公益。堅持把訴前實現維護公益目的作為最佳司法狀態,92%的問題在訴前得到解決。暢通群眾反映問題渠道,上線運行公益訴訟線索“隨手拍”,設立舉報獎勵制度,使公益訴訟工作接地氣、有活力。建成全市首個“檢察公益林”,用于生態環境公益訴訟“補植復綠”,匯聚守護生態福祉合力。
注重內部聯動,激活訴訟辦案“一盤棋”。建立一體化辦案機制,加強內部有效聯動、上下統籌協調。市、縣區檢察院聯手辦理了涉生態環境修復等費用近2500萬元的跨省傾倒固廢民事公益訴訟案、南四湖水域(安徽段)生態環境受損公益訴訟專案、“3·26”跨省傾倒危廢系列案件、全省首例逃避監管排放大氣污染物民事公益訴訟案,均取得較好社會效果;形成集巡回檢測、快檢實驗、辦案指揮等功能的“一站一室一中心”公益訴訟辦案矩陣,為公益訴訟插上科技“翅膀”。
注重熱點跟蹤,實現法定領域“全覆蓋”。認真落實省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相繼開展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人防和土地出讓領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等系列活動,共督促治理被污染耕地、林地等533畝,清除固廢危廢、生活垃圾等5500噸,收回、追繳國有財產2.16億元。泗縣檢察院辦理的農藥包裝廢棄物整治案件入選最高檢典型案例。跟進辦理生產銷售“硼砂炒面”“毒鹵肉”“假白酒”“山寨藥”等食藥領域公益訴訟案件31件,依法提出懲罰性賠償金。服務疫情防控,及時、依法嚴懲涉疫犯罪32人,辦理公共衛生、野生動物保護等領域公益訴訟案件30件。
五、聚焦自身建設,努力激發檢察事業前行動力
抓牢政治建設。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教育引導全市檢察人員做到從政治高度認識和處理業務問題,讓業務工作更深更實體現政治要求。認真執行《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及時把黨的領導貫徹到檢察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實施黨建“領航計劃”,高質量推進機關黨建工作。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
抓實素能提升。持續改善人員結構,全市新招錄法律專業檢察人員43名,統一配備聘用制書記員169名,檢察隊伍活力更足。實施青年英才培養、綜合素能提升計劃,連續多年與復旦大學等高校聯合辦班,共舉辦各類業務培訓、崗位練兵72場次,受訓人員達8600余人次。聯合市司法局舉辦首屆檢察官律師辯論大賽,開展檢法、檢警、檢律同堂培訓,為司法辦案充電、蓄能。加強檢察理論研究,12篇學術論文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
抓好檢察改革。完成兩級院內設機構改革,機構“瘦身”又“塑形”,“四大檢察”布局日趨完善。全面推行人員分類管理,不斷完善員額檢察官遴選、晉升、退出機制,新入額38人,擇優選升50人,退出員額39人,延期晉升和扣發績效獎10人。市檢察院創設檢察長獎勵基金,讓檢察人員工作辦案有動力;新建立《重大敏感案件批捕、起訴提級研判辦法》《基層檢察院新類型、爭議性案件請示辦理實施辦法》等制度機制38項,將執法司法制約監督的“網”織得更密。嚴格落實司法責任制,入額院領導帶頭辦案、檢察長出庭公訴已成常態。
抓嚴紀律作風。認真開展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兩級院共有65名檢察人員向組織說明問題,主動或配合查處違紀違法人員9人;四年共有41人受到黨紀政務乃至刑事處分。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執行“三個規定”,擰緊辦案安全閥。堅持目標管理與績效考核并重,市檢察院實行“目標+績效”一起要、“作風+效能”一起抓、“督察+問責”一起上、“員額內+員額外”一起評,讓內設機構和人員年度排出名次、分出“檔次”,讓“躺平”者起得來、“混事”者混不下去,讓干多干少、干好干孬不一樣能夠兌現。
四年來,我們堅持“監督者更要主動接受監督”的理念,自覺主動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代表建議、委員提案21件,邀請代表委員交叉視察、參加檢察聽證等活動 1368人次,讓代表委員零距離、面對面感受檢察工作。落實人民監督員制度;構建檢律良性互動機制,認真聽取律師意見建議;持續深化檢務公開,依法及時公開重要案件信息、法律文書40598條,市檢察院的檢務透明度指數在全國市級院中位居前列。
2022年工作安排
一是強化政治引領,把牢檢察工作正確方向。
二是強化擔當作為,積極服務宿州發展新目標。
三是強化宗旨意識,切實保障民生維護民利。
四是強化守正創新,推動法律監督均衡發展。
五是強化能力鍛造,全面建設過硬檢察隊伍。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第八期宿州市企業家沙龍下午茶活動舉行 03-28
-
2宿州市根治欠薪專項行動追發工資1.4億余元 03-28
-
3關于清明節期間暫停部分祭掃業務的通告 03-27
-
4
-
5鄭宏來宿開展“新春訪萬企、助力解難題”活動 03-28
-
6王啟榮在市交旅集團調研 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