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縣做對了什么?
今年以來,蕭縣277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1.05億元,村均收入37.92萬元,同比增長81.09%。那么,蕭縣在推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中究竟做對了什么?
蕭縣縣委組織部、縣集體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近年來,蕭縣堅持把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多維發力、靶向施策,打好因村施策、土地流轉、產業發展組合拳,厚實村集體“家底”,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盤活“沉睡”土地
共享發展紅利
“小田”變“大田”。大力推進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建立土地“階梯化”定價機制,采取固定收益、保底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推動土地集中連片流轉。截至目前,全縣254個村(社區)成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集約土地面積達33萬畝,實現土地“百畝成方、千畝連片”。
“散耕”變“精耕”。印發《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操作實務五十條》,構建“村集體+服務組織+農戶”三位一體的聯動服務模式,完善“全鏈條式托管”“半鏈條式托管”“自主經營”等多元經營辦法,實現土地機械化、規模化、科技化運營。
“致富”變“共富”。堅持“利為民所謀”,按照“民主決策、效益優先、同股同權、堅守底線”原則,明確收益分配范圍及內容,制定分配比例、程序及時間節點,實現村集體和社員群眾“雙增收”。2023年,226個村(社區)分紅1047.23萬元,受惠群眾近10萬人。
精準“靶向”施策
村級抱團發展
發展“一村一業”。聚焦“七彩農業”特色品牌,鼓勵96個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莊里鎮四村聯建“智慧農業”產業基地、大屯鎮白山羊養殖基地、蘑菇基地等一批“土特產”項目建成投產,3個增收“好項目”入選全市2024年“強村興農”優秀案例。
創新“一村一策”。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契機,推動143個村利用房前屋后“邊角料”地塊探索發展“庭院經濟”,通過“土地租金+務工收入+收益分紅”的模式,每年增加經濟效益3000余萬元,實現農家庭院“方寸地”變增收致富“聚寶盆”。
打造“一村一品”。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深度挖掘旅游經濟、民宿經濟、網紅經濟潛力,推出莊里鎮尠溝“千年古銀杏村”、白土鎮費村“倒流河藝術村”、永堌鎮許崗村“網紅度假村”等特色旅游鄉村,全國紅色村丁里鎮勝利社區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產業“生金”有道
發揮集體效益
選準產業“增實力”。扎實開展“百千萬”工程和“六大提升行動”,謀劃實施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中央和省市縣扶持村項目32個。鼓勵村級成立勞務類合作社42個,承接公路河道養護、綠化管護等農村公益性增收項目,年收益近500萬元。
打響品牌“展魅力”。深入推進質量品牌升級工程,大力開展“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白山羊、“陽光玫瑰”葡萄、胡蘿卜、綠蘆筍等一批鄉村特產入選全國名特優新產品名錄,“陽光玫瑰”“春光”等獲評中國葡萄產業科技年會、長三角精品葡萄銀獎。
樹立典型“激活力”。編印《村級集體經濟案例選》2期,宣傳“百萬強村”典型案例20個,評出集體經濟“先鋒村”176個,全縣“十佳致富帶頭人”5人,兌現激勵獎314.74萬元。舉辦2024年全縣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擂臺賽”,10名村黨組織書記登臺曬產業、比成效、談經驗,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通訊員 侯雅薇 王佳海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算力“突圍” 乘“云”而上 08-26
-
3上半年宿州市交通運輸建設提速 08-21
-
4宿州市再添3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08-20
-
5宿州市財政“真金白銀”支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08-19
-
6宿州多舉措服務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