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歷史足跡 感悟拂曉精神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處處洋溢著收獲和希望。10月29日至11月1日,由河南省報業協會主辦,宿州市拂曉報社、河南駐馬店日報社協辦的河南報業“砥礪初心譜新篇 重走拂曉報之路”活動舉辦。來自河南省新聞戰線和拂曉報社的新聞工作者們齊聚一堂,追隨《拂曉報》的發展足跡,重溫老一輩革命家為黨和人民事業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共同探索交流拂曉精神的傳承與延續。
1938年9月29日,《拂曉報》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創刊。本次“重走拂曉報之路”,便從這里啟程。新聞工作者們來到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先后參觀“早期革命斗爭”“開辟鄂豫皖邊區根據地”“河南抗戰的領導中心”“中原抗戰的戰略支撐點”“竹溝慘案”“奪取勝利”以及“竹溝英名”等7個部分,詳細了解被譽為“小延安”的竹溝在我黨我軍革命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深刻感受革命先輩們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不懈努力。
“報紙創辦初期,連油印機、調墨板都沒有,只有一罐油墨、兩支鐵筆、兩塊銹鋼板、半筒蠟紙、一塊木墊板和一個油印用的膠皮輥子。”扎根確山17年的駐馬店日報社駐確山縣記者站站長張新義動情地介紹,但就是這張在艱苦條件下創辦的報紙,一經面世,就以其鮮明的立場、真實的報道、生動的文字和新穎的版面受到根據地廣大抗日軍民的歡迎,奏響了堅持抗戰的響亮號角。
從竹溝出發,這份由彭雪楓將軍親自創辦并親筆題寫報名的報紙,在鉛與火的淬煉、鐵與血的洗禮中艱難成長,歷經86年歲月洗禮,現為中共宿州市委機關報。新聞工作者一行來到位于宿州市拂曉報社的《拂曉報》報史館,懷著崇敬的心情,參觀了序廳、初心廳、發展廳、輝煌廳等4個展廳。伴隨著講解員的解說,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件件飽含滄桑的歷史文物將大家的思緒帶入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仿佛置身壯烈的革命崢嶸歲月,讓在場人員深受感觸。
“彭雪楓將軍當年執筆寫下的創刊詞,今天讀來依舊催人奮進。”《陽光少年報》渠道部副總監李書恒感慨地說,作為新時代的新聞人,一定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寶貴精神,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在拂曉精神的激勵和感召下創造新業績、作出新貢獻。
在《拂曉報》報史館,河南省新聞博物館向拂曉報社捐贈了《河南日報及其子報創刊號珍藏版》和《河南報刊創刊號》,進一步豐富了《拂曉報》報史館館藏文物,為研究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拂曉報》是《河南日報》的源頭之一。活動的最后一站來到了河南省新聞博物館,該館由河南日報社創辦,是收藏河南省新聞界歷年來的實踐資料、分享黨的紅色新聞經驗的一座寶庫,也是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和黨的優良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在講解員的介紹下,新聞工作者們循著歷史脈絡,“沉浸式”參觀了“在硝煙中誕生”“春天的故事”“大河奔流”等6大部分,重溫新聞人的初心使命,在接受紅色精神洗禮的同時砥礪奮斗激情。參觀中,拂曉報社向河南省新聞博物館捐贈了刻有《拂曉報》發刊詞的靈璧磬石盤,進一步加深兩地情誼。
參觀結束后,在河南日報社召開了河南報業2024年黨務行政工作年會,大家踴躍發言,分享工作經驗,深入探討新聞事業的發展現狀與創新路徑,共同推動新聞事業繁榮發展。■ 記者 沈前程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創先爭優 11-01
-
3前三季度宿州進出口總值達45.9億元 10-25
-
4前三季度宿州市規上服務業平穩運行 10-24
-
51-9月宿州市新設各類經營主體6.9萬余戶 10-18
-
6宿州市28家企業參加廣交會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