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鏈賦能產業鏈 促進“產·城·人”深度融合
記者:人才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請問泗縣是如何做優人才服務保障,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的?
李光超:近年來,泗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突出“人才是第一資源”,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為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提速賦能。
堅持“人因城聚、城以人興”,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樹牢“抓發展必須抓人才、抓人才就是抓發展”理念,把人才事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推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關鍵突破口。突出高位推動,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扎實履行“一把手”抓“第一資源”職責,成立縣委人才工作局,科學謀劃年度人才工作要點,完善縣領導聯系服務專家制度,健全集中會商、需求分析、引才育才閉環工作機制。突出優質服務,探索成立人才服務綜合信息平臺,推動人才政策“一網查詢”、人才窗口“一窗受理”。以城市品質提升為抓手,推進人才服務設施全面升級,構建“15分鐘品質生活圈”,實施“人才公寓、子女教育、無憂出行、幸福文旅”等八大優質服務項目,讓城市有溫度、人才有歸屬感。突出智力引領,舉辦“才匯泗州·廣聚英才·共創未來”科技創新活動,開辦汽車零部件產業院士大講堂、高峰論壇、項目路演,拓寬專家院士“朋友圈”。召開“迎老鄉 回故鄉 建家鄉”懇談會,健全在外成功人士數據庫、返鄉創業人員信息庫。開展“春風行動”“人才高校行”活動,聘請高層次人才、優秀大學生為“宣傳大使”,持續激活人才“蓄水池”。今年以來,共招引各類人才3000余人。
記者:請問泗縣是如何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實現產業發展與人才集聚“同頻共振”的?
李光超:泗縣堅持“以產聚才、以才興產”,構建產才融合“新格局”。充分發揮人才帶動力、生產力,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型產業提質擴量增效。圍繞重點產業抓引才,聚焦汽車零部件、先進光伏、智能制造等特色優勢產業“強鏈、補鏈、延鏈”需求,制定急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繪制科技、產業、人才發展“三張圖譜”,推動高端人才招引按圖索驥、精準出擊,引育高層次人才178名。圍繞領軍人才抓產業,探索“關鍵人才牽線+鏈主企業搭橋+優勢產業落地”招商新模式。今年前三季度,共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9個,中科摩通、索力德普、中鼎熱系統等一批產業層次高、發展前景廣、創新能力強“金娃娃”項目簽約落地。圍繞項目平臺抓創新,創建省級創新平臺12個,申報省級重點人才培養計劃等項目16個,開展校地、校企產學研合作28次,打造“人才飛地”4個,大力推動院士工作站、科技研究院、企業研發中心成果轉化,科技成果登記190項,9家企業獲批省專精特新企業,18家企業獲批第一批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9個產品通過省新產品認定,均為全市最多。
記者:請問在引進人才的同時,泗縣是如何提升人才自主培育能力、盤活本土人才的?
李光超:泗縣堅持“等高對接、自主培養”,探索人才培育“新路徑”。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勞務品牌優勢、重大戰略優勢,以自主培養人才為抓手,深度融入發展大局。融入“區域協同”發展,依托人力資源交易中心,探索與長三角地區建立人才協同發展機制,與長三角10余個縣區、20余所職業院校、500余家企業成立人力資源發展聯盟,為培育人才集聚資源、搭建平臺提供專業服務。在合肥市相繼舉辦“雙招雙引”、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專題培訓班,全面提升各類人才能力水平。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支持泗縣技工學校、宿州環保工程學校,同中國一重集團、杭州技師學院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動新能源汽車維修實訓室建設,“訂單式”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2.1萬技能人才為縣域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打造“泗州焊工”品牌,出臺勞務品牌建設、焊工培育工程具體辦法,實施工作項目化、培訓體系化、發展品牌化、服務數字化“四項行動”,“泗州焊工”分布長三角、珠三角等先發地區,帶動就業6.8萬人,取得發明專利56項,獲得“安徽省技術領軍人才”“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等榮譽。“泗州焊工”勞務品牌被人社部推介。記者 沈前程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宿州市發布第9號總河長令 12-28
-
21-11月宿州市發放公積金貸款逾10億元 12-28
-
3宿州市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 12-28
-
4
-
5宿州“惠民菜籃子” 今年讓利逾百萬元 12-27
-
6“智慧城市”托起美好生活 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