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選題 依法監督
七月的皖北大地,沃野千里,生機盎然。宿州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聯組會議如期召開,一場聚焦綠色食品“5+4”特色產業發展的專題詢問在此間舉行。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省市人大代表與市政府相關部門負責同志面對面,直擊產業發展痛點堵點,以精準監督推動政策落地,為宿州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注入強勁動力。
精準選題 深入調研掌握實情
近年來,宿州市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充分發揮地域資源優勢,以綠色食品“5+4”特色產業為重點,主攻“一顆梨、一頭羊、一只雞、一碗粉、一株菌”,即碭山酥梨、蕭縣白山羊、埇橋符離集燒雞、泗縣山芋、靈璧食用菌等5個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培育優質小麥、優質大豆、優質肉牛、未來食品等4個產業集群。此次專題詢問是市人大常委會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助推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等10個部門主要負責人到會應詢,8位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及2位省、市人大代表作為詢問人,圍繞綠色食品“5+4”特色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展開提問。
會前,市人大常委會組建調研組,先后赴蕭縣、泗縣、靈璧縣開展實地調研,深入企業、種植養殖基地,廣泛聽取基層群眾、企業負責人、種植養殖戶代表的意見建議,梳理出產業規模、產業鏈延伸、品牌建設等方面10個具體問題,為專題詢問精準“畫像”。
“專題詢問不是新聞發布會,也不是工作座談會,而是就推動工作召開的監督性會議。提問和答復都要直奔主題,不要‘穿靴戴帽’,尤其要注意應詢不是匯報全面工作,要把握重點,表達明確,在規定的時間內針對問題作出回應。”主持人在專題詢問開場時強調,詢問與回應需直奔主題,確保每一分鐘都用在“刀刃上”。
直擊痛點 叩問產業發展瓶頸
“宿州是傳統農業大市,是國家級商品糧生產基地和重要農產品供應基地,擁有農業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素有‘果海糧倉’之譽,但與農業強市相比仍有差距。”張棟修委員率先發問,“請問市農業農村局,我市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在全省處于什么水平?如何進一步壯大規模、拉長鏈條、打造品牌?”
“我市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發展在全省處于第一方陣。2024年,一產增加值居全省第二。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居全省第2位,總產居第4位;畜產品總產量居全省第一,畜禽出欄總量居全省第2位;水果總產量居第1位。二產農產品加工居全省第四。其中,綠色食品產業規模居全省第4位,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居全省第4位,全市現有預制菜企業數量和產業規模均居全省第1位。三產居全省第一。其中,農林牧漁服務業居全省第1位,品牌培育居全省第2位。”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安文回應,“下一步,我們會深耕‘優勢領域’,進一步做大做強糧食、肉牛、水果等‘頭雁產業’,打造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強化‘雙招雙引’,積極招引世界500強、國內知名綠色食品企業等頭部企業入駐,發揮‘鏈主’企業領航作用,推動中小企業與龍頭企業協同發展,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的產業生態,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聚焦‘四鏈’融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持續強化與江南大學的深度合作,幫助符離集燒雞等綠色食品進入長三角等全國市場,促進企業良性發展,叫響‘宿州品牌’。”
“質量安全是綠色食品的生命線。”劉曉露委員向市市場監管局提問,“中小微企業質量管控薄弱,標準體系不完善,如何破解?”
市市場監管局局長高楊回應:“市場監管局緊緊圍繞綠色食品產業中小微企業質量管控工作,指導737家中小微食品生產企業建立管理體系、制定《食品安全風險管控清單》,幫助124家食品生產企業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嚴格執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工作機制,推動全面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每年投入200萬元食品生產抽檢經費,對全市食品生產企業實行全覆蓋抽檢,對抽檢不合格產品嚴肅核查處置,全力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科技創新短板是耿紅衛委員的關注點,她提問:“部分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落地難,市科技局有何對策?”
市科技局局長李曉暉表示:“我們通過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對年度R&D經費支出達到100萬元以上的規上企業,按比例給予一定獎勵。聚焦科技金融融合,加強部門協調和政策聯動,開發高企貸、科創貸等科技金融產品,為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這次專題詢問直指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痛點’‘堵點’,政府部門的回應也很實在,讓我們看到了推動產業發展的決心。”參與詢問的市人大代表張桂高表示。專題詢問結束后,市人大常委會結合詢問情況形成審議意見書交政府辦理,確保審議、跟蹤、督辦、問效“閉環”。
綠色食品“5+4”特色產業發展專題詢問只是市人大助力農業強市工作的一個縮影。多年來,市人大始終與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要求同心同向、同頻共振,積極助推農業農村工作高質量發展。
立法護航 筑牢發展法治根基
市人大堅持聚焦農業強市中的重點堵點,優先將糧食生產、種業發展等關鍵問題納入立法計劃,堅持“小切口”選題、“小快靈”立法,陸續出臺《宿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保護促進條例》《宿州市夾溝香稻米保護條例》。其中,《宿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保護促進條例》,是該領域全國首部市級法規,為扛牢糧食安全責任提供了有力支撐。《宿州市夾溝香稻米保護條例》作為全省首部單一農產品保護法規,聚焦種質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為擦亮特色農產品品牌注入了法治之力。
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02.1萬畝,占耕地面積的78.1%;種子持證企業157家,居全省第一;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412.7萬畝,居全省第二;糧食產量461.1萬噸,實現“二十一連豐”;畜產品總量101.9萬噸,居全省第一;蔬菜、水果產量達610萬噸,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生豬、家禽、肉牛存出欄量均居全省前列。
今年,市人大將繼續圍繞促進農業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制定出臺《宿州市碭山酥梨產業發展促進條例》《宿州市符離集燒雞產業發展促進條例》。目前,兩部《條例》正按計劃有序推進。
監督發力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市人大堅持緊扣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圍繞集體經濟發展、飲用水安全、和美鄉村建設等,以“小切口”破解鄉村振興難題。
助力推進組織振興。開展集體經濟發展與村民委員會建設調研,督促政府相關部門樹牢“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導向,大力推行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發展舉措,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拓展農民增收致富路徑。我市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做法得到省委負責同志批示肯定,被《中國組織人事報》頭版刊介,并在國家鄉村振興局簡報刊發。2024年,全市1127個行政村,經營性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強村有854個,占比75.78%,增長20.11%。
助力抓好民生實事。開展飲用水工程建設情況調研,督促相關部門履職擔當,加快構建城鄉供水“一張網”,多舉措提升城鄉居民供水質量。2024年,全市實現247萬人水源替換,預計到2025年底,全市完成供水地下水源替換。
助力和美鄉村建設。圍繞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先后赴2個縣區6個鄉鎮12個行政村,調研督導和美鄉村建設工作,促進“千萬工程”持續穩步實施,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2024年底,全市累計建設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21個、省級中心村36個。
建言獻策 凝聚發展強大合力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會的主體,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市人大常委會積極為代表履職創造條件,引導代表圍繞鄉村振興建言獻策。組織代表開展視察、調研等活動,邀請代表參與專題詢問、執法檢查等工作,為代表履職提供了廣闊平臺。全市各級人大代表深化“關注民生提建議、五級代表在行動”,深入基層、深入企業,了解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的意見建議更加貼合實際、更具針對性,較好凝聚了鄉村振興強大合力。
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對于保障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市人大將以此次專題詢問為抓手,創新方式方法、綜合行使職權,為推動宿州現代化農業強市建設、譜寫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拂曉報通訊員 王博 胡業學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全省立法工作座談會(北片區)在宿召開 08-08
-
2全市寵物經濟產業發展工作調度會召開 08-04
-
3上半年宿州市水利建設投資增幅全省第一 08-04
-
4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順利實現“雙過半” 08-02
-
5全市季度工作會議召開 08-01
-
6楊軍任東走訪慰問駐宿部隊和消防救援人員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