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心育種鑄“芯片” 腳踏大地寫華章
王平信,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華成種業科技創新標兵、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1993年大學畢業。從1996年參與小麥育種研究算起,王平信已經從事小麥育種工作20多年,曾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創新獎、宿州青年科技獎、宿州市種業創新排頭兵等榮譽稱號。王平信所在的安徽華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獲得宿州市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先進單位;2021年小麥種子經營進入全國十強。
癡心 扎根田間育良種
王平信畢業于安徽農業大學,始終扎根在皖北平原這片土地上,堅信“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這個真理,致力于種子科技創新。幾十年來,他以“農民的豐收,我們的追求”為宗旨,帶領科研團隊深入田間地頭,堅持用科技創新服務“三農”,為農民持續增收釋放光和熱。
“懷胎十月,就能生孩子了,育種比孕育孩子要難上十倍。”王平信說。王平信不是農民,在田間地頭的時間卻遠遠多于一般的農民。
寒冬季節,為了選育抗寒性小麥品種,王平信常常帶領團隊在小麥試驗田里觀察小麥長相,記載小麥試驗的科學數據,對成千上萬株麥苗一株一株地仔細甄選。雙手凍木了,吹口熱氣哈一哈;面頰凍紅了,用雙手捂一捂;兩腳凍疼了,使勁兒跺一跺、蹦一蹦,疏通疏通血脈。王平信和他的團隊成了小麥試驗田里一道靚麗的風景。
麥收季節,為了使選育小麥達到籽粒飽滿的良好性狀,王平信頭頂烈日,戴著草帽、掛著水壺、披著毛巾,像追趕麥浪一樣忙碌在試驗田里。
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王平信不畏艱辛,在小麥育種這條路上腳踏實地,默默付出,終于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
初心 服務“三農”不停步
良種必須配良方,豐收才能有希望。王平信經常帶領科研團隊奔波在田間地頭,堅持用科技創新服務“三農”,除了對新品種進行宣傳推廣外,還經常開展田間調查與技術指導。
在埇橋區、泗縣等地,許多農民朋友對王平信非常熟悉。每次聽說他來了,大家紛紛圍攏上去,熱情地跟他打招呼,迫不及待地咨詢技術問題。王平信說,很多村民雖然有了好的種子,卻沒有豐富的管理經驗,不懂農業新技術,所以自己必須要走進田野間、走到農戶中,用最快的速度把新技術傳授給農民,為其解疑答惑,幫助他們增產豐收。王平信協調指導的埇橋區夾溝農場萬畝糧飼兼用型玉米魯單9088喜獲豐收,創造了近2000萬元的產值,吸引了多家飼料加工企業進行考察合作,現已成為“夾溝樣板”,在皖北地區推廣。
匠心 科技創新碩果豐
“種子是農業芯片,必須打贏種業翻身仗,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正是帶著這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多年來,王平信在工作中任勞任怨、勇于創新、敢打硬仗,取得了諸多優異成績。2021年,他參與的《多穗多抗超高產小麥華成3366選育與配套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引領了安徽小麥畝產邁上800公斤的臺階。他還通過“產學研合作+育繁推一體”模式大面積推廣應用,使華成3366成為目前應用面積最大的安徽自育品種,并作為優異種質資源,為高產、抗逆、廣適小麥品種選育提供了高分蘗力、耐寒、抗倒種質新材料。公司的小麥育種團隊利用華成3366作為骨干育種材料,育成了國審新品種高產華成865和省審新品種5183、優質中強筋華成5155等系列品種,為公司的小麥產業增加了發展后勁。種子科技的創新,大大增加了農民收益,創造了較高社會經濟效益,為宿州現代農業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作為安徽省人大代表,王平信還充分利用扎根基層的優勢,深入了解農民的訴求,積極獻言獻策。他提出的“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優勢,助力鄉村振興”人大議案,獲得省市人大代表的熱烈討論,為農業企業積極參與鄉村振興開拓了思路。
“看到我推廣的新品種讓農業增產、農民豐收,是我最幸福的事。”王平信表示,作為一名科技創新、服務“三農”的農業科技人員,今后他將始終牢記種業人的初心和使命,繼續選育推廣更多優良種子,為農民增產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記者 楊雪 彭序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第八期宿州市企業家沙龍下午茶活動舉行 03-28
-
2宿州市根治欠薪專項行動追發工資1.4億余元 03-28
-
3關于清明節期間暫停部分祭掃業務的通告 03-27
-
4
-
5鄭宏來宿開展“新春訪萬企、助力解難題”活動 03-28
-
6王啟榮在市交旅集團調研 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