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畔雙擁情
汴水奔流,傳承紅色血脈;宿州大地,激蕩雙擁熱潮。
4月23日,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名單揭曉,宿州市榜上有名,實現“九連冠”!
從淮海戰役獨輪車推出的山河巨變,到新時代軍民并肩守護家園的溫暖圖景,宿州這座擁有紅色基因的“全國雙擁模范城”,軍民同心、魚水情深的優良傳統從未間斷。
政策保障 全力做好強軍后盾
沉甸甸的榮譽背后,離不開市委、市政府對雙擁工作的高位推動。一直以來,宿州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雙擁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和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全省率先出臺《黨管武裝工作規定》《關于提高現役軍人立功受獎獎勵標準的通知》等,建立軍地互辦實事“雙清單”制度。
數字最有說明力:2024年,我市出臺《宿州市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實施辦法》,為11881名優撫對象購買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醫療費用全部實現“一站式”結算,發放醫療補助資金1289萬元,有效減輕優撫對象醫療負擔。2025年,全市統籌下達優待撫恤資金3.22億元,用于發放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補助等,切實維護優撫對象的合法權益。同時,市財政預算安排關愛幫扶、慰問經費350萬元,支持常態化做好退役軍人關愛幫扶、解難紓困工作。
2020年以來,近13億元撫恤補助金發放到各類優撫對象手中,實現自主就業退役士兵政府補貼金兌現率、重點優撫對象參保率、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金按月足額發放率等“六個百分之百”全覆蓋;投入3200余萬元,為5600多名退役軍人提供免費創業培訓和指導;全市4000家軍創企業帶動退役軍人和軍屬就業9700多人;投入3000余萬元用于烈士陵園升級改造,1319座零散烈士墓實現應遷盡遷、應修盡修……
服務創新 解決軍民急難愁盼
“謝謝你們還記掛著我這個老兵……”日前,家住埇橋區欄桿鎮柏山村的退役軍人李林握住慰問人員的手感激地說。當日,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市慈善總會為李林送去崇軍關愛基金“結對子”助學計劃政策,讓這個困難家庭重燃希望。
在八一建軍節到來之前,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市慈善總會聯合慰問了全市75名像李林一樣的困難退役軍人,其中55人獲一次性救助,20人被納入“結對子”長效幫扶對象。據了解,截至目前,崇軍關愛基金已幫扶369名優撫對象,發放補助資金93.24萬元。
“和別人交流終于不用靠喊了!”因長期水下作業導致聽力損傷20余年的老兵陳樹申同樣激動不已。他的這一變化得益于埇橋區開展的“老兵聽力關懷計劃”。埇橋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通過轄區所屬退役軍人服務站,發揮常態化聯系退役軍人優勢,上門摸排,對有聽障困擾的老兵進行一對一聽力健康檢測,最終精準鎖定56名亟需干預的中重度聽障老兵,為他們提供助聽器申請和線下適配服務。
近年來,我市扎實推進市縣鄉村四級“兩站兩中心”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建成全國示范型退役軍人服務站578個,打通服務退役軍人“最后一公里”。
在解決官兵“三后”問題上,形成系統化解決方案。在“后路”保障上,我市開發專項崗位5739個,扶持4414名退役軍人就業,創新推出“擁軍貸”專屬金融產品,為64名退役軍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310萬元。在“后院”關懷上,嚴格落實隨軍家屬對口安置和保底安置政策,及時發放隨軍未就業家屬定期生活補助,出臺《宿州市事業單位定向招聘駐宿部隊隨軍家屬實施辦法(試行)》,創新成立“泗縣‘兩地分居’現役軍人家屬委員會”,建立家委會“心連心”微信群, 吸納軍嫂加入,鼓勵軍嫂互幫互助。在“后代”教育上,暢通軍人子女入學擇校綠色通道,按照“自主擇校、政策加分、優待優先”原則,保證現役軍人子女享受優質教育。2024年,全市落實資金100余萬元,幫助19名隨軍家屬實現穩定就業,定向招聘3名隨軍家屬到事業單位工作,143名軍人子女就讀優質學校。
彰顯尊崇 營造濃厚擁軍氛圍
“您是退役軍人,按規定可以免除門診掛號費……”近日,退役軍人徐安冬在市立醫院就診時被醫務人員告知可以享受的福利政策。目前,全市已實現縣級以上公辦醫療機構對軍人、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免普通門診掛號費全覆蓋,同時享受健康體檢優惠全覆蓋。
大街小巷,“軍人優先”標識熠熠生輝;公交車上,“老兵,您好”的語音播報溫暖了無數退役軍人的心;軍營內外,一場場慶“八一”活動傳遞著城市的溫度……這些場景構成了宿州雙擁文化風景線,尊崇軍人職業、尊重退役軍人已成為宿州的城市品格。
近年來,我市以“典型引路”為核心,深挖雙擁故事,大力弘揚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光榮傳統。宿州籍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尋找最可愛的人》被國家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紀念館等收藏;退役軍人王於昌,從硝煙戰場到基層一線,以“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的榮譽詮釋初心,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碭山縣英雄母親高艷十余年如一日,關心關愛消防救援人員,榮獲“中國好人”稱號……
我市還積極打造雙擁“一廊三園”(“一廊”指雙擁文化長廊,“三園”指雙擁主題園、國防教育園和紅色故事園),構筑起立體化國防教育陣地。主城區設有36個雙擁共建點、2條示范街、1座“雙擁立交橋”、5處雙擁永久性標志,連同原創歌曲《宿州雙擁之歌》、小品《南海情深》、舞蹈《我家門前過大兵》等文藝精品,共同擦亮了具有宿州特色的雙擁文化品牌。
雙向奔赴 共續軍民魚水深情
駐宿部隊廣大官兵在受到宿州人民關愛擁護的同時,始終不忘“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優良傳統,堅持用真情與行動反哺第二故鄉,共筑軍民團結的鋼鐵長城。
在宿城街頭巷尾、田間地頭,處處躍動著子弟兵服務群眾的身影。2020年以來,來自駐宿部隊官兵的6萬余毫升熱血流入生命的長河,1.5萬棵新苗扎根希望的沃土,40余次街道整治換來整潔的市容。部隊官兵還積極響應“希望工程”和“春蕾計劃”號召,與28名家庭困難學生結成幫扶對子,捐助困難學生436人;積極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累計投入500余萬元為幫扶村修路建橋、建設蔬菜大棚等基礎設施;為駐地群眾開展義診900余人次,累計發放藥品價值近7萬元;利用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走訪慰問生活困難退役軍人、特困家庭198戶……廣大駐宿部隊官兵始終與宿州人民同呼吸、心連心。
汴水長流,涌動著永不褪色的紅色血脈;皖北熱土,澎湃著歷久彌新的雙擁深情。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宿州市將繼續發揚革命老區的光榮傳統,譜寫新時代軍民團結的壯麗篇章。記者 秦雨婷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市政協黨組(擴大)會議暨六屆五十一次主席會議召開 07-31
-
2上半年宿州市外貿進出口增幅全省第一 07-30
-
3楊軍主持召開書記專題會議 07-29
-
4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⑦ |賡續,汴水文脈越千年 07-21
-
5全市黨委和政府辦公室主任會議召開 07-19
-
6全市重點項目謀劃推進會召開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