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文化新地標 賦城市新動能
埇橋區夾溝鎮鎮頭村稻田圖書館。記者 馬峰 攝
8月26日上午,在位于埇橋區夾溝鎮鎮頭村的稻田圖書館內,陽光透過窗戶,溫柔地灑在木質書桌上,幾位市民圍坐于此,有的捧著農業技術類書籍仔細研讀,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要點;有的家長帶著孩子翻看少兒讀物,溫馨而愜意。窗外,連片的稻田隨風泛起波浪,與附近波光粼粼的水庫巧妙融合。這處集建筑美學與文化底蘊于一身的公共文化空間,成為周邊區域市民汲取知識的好去處。
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各地建成并開放71個特色鮮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410余萬人次,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6000余場。這些文化空間像一座座文化燈塔,點亮群眾精神世界的同時,也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質和文明程度。
多元賦能 書寫文化惠民新篇章
在位于宿城銀河三路的宿州麥田書店里,暖黃的燈光灑滿整個閱讀區。工作人員手捧一本《孔子傳》,用生動的語調給圍坐成一圈的小朋友們講述故事。孩子們時而小聲討論,時而舉手提問,眼神里滿是對知識的向往。
宿州麥田書店以“讓文化走進生活”為理念,打造集書籍零售借閱、文創用品銷售、讀書會、研學營于一體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這里,錯落有致的書架上擺滿了各類書籍,從經典名著到科普讀物,從人文歷史到生活美學,滿足不同年齡段讀者的需求。文創區里,由孩子們制作的五彩繽紛的書簽、筆記本、手工藝品等琳瑯滿目,吸引眾多市民前來讀書打卡。
“自成立以來,麥田書店始終堅持公益屬性,常年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幫助市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閱讀的溫度和力量。”宿州麥田圖書有限公司負責人曹貢獻介紹,書店工作人員還經常精選書籍走進周邊社區、學校,為青少年兒童送書上門。節假日期間,還會舉辦文藝表演、影視播放等活動,讓市民在音樂和光影中學習文化、愛上文化。
如今,像麥田書店這樣的多元文化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以豐富的業態和市場活力充盈著城市文化生活的“毛細血管”,以個性化服務滿足不同群體的精神需求,為人民群眾打造了一個個富有時代活力和文化魅力的城市文化風景線。
貼心服務 編織文化普及溫情網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知識盛宴”在泗縣運河街道花園井社區公共文化空間精彩上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社區居委會,以“普及民法典,護航新生活”為主題,為居民帶來了一場法律與健康知識科普講座,吸引大家踴躍參與。
活動現場,律師結合婚姻家庭、財產繼承等熱點,用真實案例解讀法條,醫生講解慢性病管理與健康生活常識,還設置了法律和健康咨詢臺,專家“一對一”為居民答疑解惑。“這樣的活動太實用了,既學到了法律知識,又了解了健康常識,希望以后多多舉辦!”居民王阿姨連連夸贊。
“花園井社區公共文化空間前身只是一個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的圖書分館,我們堅持以‘服務為民、服務基層文化’為基礎目標,逐步將其改建升級為高標準綜合文化陣地。”花園井社區黨總支書記岳喜環說,社區公共文化空間自成立以來,保留了圖書閱覽的核心功能,定期更新書籍,不斷拓展服務深度和廣度,增設科普體驗區、藝術培訓室、心理咨詢角等功能區域,打造“閱讀+科普+藝術+便民”多元服務模式。“截至目前,公共文化空間已組織開展30多場次形式多樣的讀書會和分享會,年接待群眾1萬余人次,成為社區居民休閑學習的首選之地。”岳喜環說。
近年來,我市結合人口分布和群眾文化需求通盤考量,通過摸排調研,及時確定了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點位,以“15分鐘閱讀圈”建設為依托,選擇基礎較好的城市閱讀空間和鄉鎮綜合文化站進行改建、提升,讓優質文化資源變得觸手可及,更讓文化融入群眾日常生活的肌理。
豐富活動 激發文化發展新活力
“大家試試把這根導線連到正極,小燈泡就會亮哦!”日前,在碭山縣唐寨鎮公共文化空間內,孩子們在志愿者的指導下參加“科技動手做活動”。當一個個小燈泡成功被點亮時,孩子們一邊歡呼一邊鼓掌,稚嫩的小臉上滿是成就感。
作為鄉鎮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陣地,唐寨鎮公共文化空間建筑面積約900平方米,內設圖書閱覽室、信息資源共享室、理論宣講室、市民教育室、文化活動室、科普宣傳室、健身活動室、書法展覽室、學雷鋒志愿服務站等十大功能活動室,如同一個“文化聚寶盆”,滿足鄉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
“我們空間組織了形式豐富多樣、內容充實有趣的活動,盡力滿足全鎮各年齡段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唐寨鎮公共文化空間負責人唐文帥介紹,在圖書閱覽室,村民可以借閱農業科技方面的書籍,學習科學種植養殖知識;在文化活動室,中老年文藝隊定期排練戲曲、廣場舞,節日期間還會舉辦文藝匯演;書法展覽室,時常展出村民的書法作品,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健身活動室,跑步機、啞鈴等健身器材一應俱全,成為村民鍛煉身體的好去處。從理論宣講到技能培訓,從文藝表演到科普體驗,唐寨鎮公共文化空間用多樣化的活動為鄉村發展注入文化活力,成為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文明新風的重要平臺。
公共文化空間既要建“成”,更要建“好”。近年來,我市針對一些公共文化空間存在的功能單一、空間局促、供需脫節等問題,通過改造升級,做到規模適當、功能優先、經濟適用、簡約大方,使公共文化空間融合了閱讀分享、藝術展演、培訓講座、科普教育、文藝沙龍、影視播放、公共社交等諸多功能,不僅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還讓社區、鄉村有了“時尚感”,煥發新的發展生機。
公共文化空間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城市面貌,更重塑著文化供給方式,實現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接下來,我們將多措并舉,持續推進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通過加強宣傳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運營管理、創新服務形式與內容,全面提升服務質量,充分激活公共文化空間內生活力。”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錢景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陽臺經濟產業發展工作調度會召開 08-27
-
2市委舉行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 08-14
-
3宿州市加大財政投入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08-14
-
4宿州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08-13
-
5上半年宿州市交通運輸項目建設實現“雙過半” 08-12
-
6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⑩ |未來:生態與煙火的和鳴 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