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抗日烽火路)江上青:青史留名照山河
在泗縣烈士陵園江上青烈士紀念館的展廳中央,一張翻印的黑白照片靜靜陳列,照片中的江上青烈士面容俊朗,眼神中透著堅定與熱忱,讓人無法相信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8歲。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江蘇揚州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江石溪是當地有名的中醫,不僅醫術精湛,更兼具愛國情懷與進步思想。這種家庭氛圍深深影響了幼年的江上青。江上青自幼聰慧好學,在私塾接受啟蒙教育后,先后就讀于揚州第一高等小學、揚州中學。良好的教育為他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也讓他早早接觸到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思想。
1927年,16歲的江上青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從此踏上革命道路。他積極參與地下黨組織的秘密活動,在進步青年中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組織成立“讀書會”“文藝研究會”等團體,用筆墨作武器,抨擊黑暗現實。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面對日寇侵略和國民黨當局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深重災難,江上青義憤填膺,飽含激情寫下了《前進曲——東三省事件》的長詩。這首詩作,在當時廣為流傳,起到了喚醒民眾、鼓舞抗日斗志的積極作用。此后,江上青與一批熱血青年先后創辦了《新世紀周刊》《寫作與閱讀》《抗敵周刊》等,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道理,宣傳抗日救亡、愛國主義和唯物主義思想,傳播革命和抗日的火種。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江上青發表《盧溝曉月》一文,表達了抗日救國的激情。在全民族抗戰爆發的形勢下,江上青等人組織成立了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團,從江都出發,溯江而上,廣泛開展抗日宣傳,組織動員民眾參加抗日斗爭。
1938年8月,江上青遵照黨的指示到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領導下,參加了安徽省抗日民眾動員委員會,在大別山區開展抗日宣傳工作。1938年11月,皖東北地區被日軍占領后,中共安徽省工委宣傳部長張勁夫代表黨組織,決定成立皖東北特別支部,任命江上青為特支書記,派他帶領特支的一批共產黨員到皖東北開展工作,與國民黨安徽省第六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專員、第五游擊縱隊司令盛子瑾建立統一戰線,負責開辟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準備工作。到達皖東北后,江上青擔任國民黨安徽省第六行政區專員公署秘書兼保安副司令、第五游擊縱隊司令部政治部主任。
在皖東北,江上青等利用合法身份,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推動盛子瑾創辦皖東北軍政干校。他親自編寫教材,為軍政干校學員講課、作報告,在學員中培養了一大批抗日干部。他還推動盛子瑾創辦《皖東北日報》和皖東北抗日文化服務社,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經過黨組織和江上青的艱苦奮斗,皖東北呈現出生氣勃勃的抗日救亡局面。皖東北抗日形勢的發展,讓國民黨頑固派極為恐慌,他們加大了對皖東北的破壞和搗亂。日本侵略者也加緊對皖東北地方反動勢力的拉攏和勾結,企圖破壞皖東北的抗日局面。
隨著斗爭形勢的發展,1939年3月,中共皖東北特委成立,江上青為特委委員。特委成立后,他進一步推動皖東北國共合作、團結抗戰局面的形成,共同建立皖東北抗日根據地。
1939年8月29日,江上青與盛子瑾等率部返回司令部,途中遭地主武裝伏擊,在泗縣小灣村壯烈犧牲,年僅28歲。江上青的犧牲讓皖東北抗日軍民悲痛萬分,當地群眾自發為他舉行追悼會,深切緬懷這位為抗日救亡事業鞠躬盡瘁的革命先烈。
1940年4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親臨皖東北視察時,對該地區的抗戰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稱江上青等領導的抗日統一戰線為我黨抗戰初期統戰工作的一個成功范例。這一評價,反映了當時皖東北地區在國共合作、團結抗戰方面的突出成效。
江上青烈士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永遠值得我們銘記。他用青春和熱血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在皖東北的大地上播撒下了抗日的火種,為當地的抗日斗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崇高理想和不朽業績將永遠激勵后人、名垂青史。■ 記者 曾慶芳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筑文化新地標 賦城市新動能 08-27
-
2陽臺經濟產業發展工作調度會召開 08-27
-
3楊軍走訪慰問抗戰時期參加革命工作的離休干部 08-26
-
4市委舉行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 08-14
-
5宿州市加大財政投入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08-14
-
6宿州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