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蟋蟀“蹦跶”出鄉村振興新路徑
近日,蕭縣張莊寨鎮申河村的蕭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內,此起彼伏的蟲鳴聲從標準化養殖棚里傳出。一只只通體油亮的蟋蟀在溫控養殖箱中跳躍,工作人員正用玉米粉和新鮮菜葉為它們“加餐”。
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憑借蟋蟀養殖“成本低、效益高、周期短、回報快”的優勢,積極構建利益聯結機制,以小產業撬動鄉村振興,在申河村蹚出一條黨建引領、群眾增收、集體受益的共富之路。
黨建引領 謀定后動破困局
“我們村位于張莊寨鎮最東部,曾因資源匱乏、交通不便,缺乏像樣的產業,多年來村集體收入不到10萬元,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笔捒h張莊寨鎮申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肖介紹,沒有產業,不僅留不住人,村集體經濟也長期停滯,如此惡性循環,導致黨組織號召力大幅削弱。
但要資金沒資金、要人沒人,交通還不方便,能選擇什么產業?這成為申河村“兩委”長期在思考并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
轉機始于202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張肖在外出學習時發現,蟋蟀養殖投資小、周期短、效益高,日常管理簡單。且蟋蟀蛋白質含量高,富含氨基酸,具有藥用價值,市場有需求,但全鎮乃至全縣尚無規模化養殖基地。
“我了解到蟋蟀養殖占地面積小,場地要求不高,閑置的房屋、庫房、車間等都能養殖。不受季節影響,只要保持室溫在30℃左右的情況下,全年都能循環養殖。恰巧我們村有閑置的房屋,為何不充分利用起來?”張肖告訴記者,回村后,她迅速召集村“兩委”成員,不斷調研分析論證,最終敲定發展方向——養殖蟋蟀。
說干就干。申河村依托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集中力量盤活存量資產,成立蕭縣蕭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組織人員前往云南、北京、山東等地考察并學習養殖技術。2025年初,僅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養殖棚改造和首批蟲卵引進,開始了特色養殖產業促增收的發展之路。
科學養殖 精耕細作增效益
蟋蟀,以玉米面、麥麩、瓜果蔬菜等為主食,蛋白質含量高,油炸后酥脆可口,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為了保證蟋蟀品質,申河村采用綠色、生態的養殖模式,從選種、孵化到養殖、防疫,每個環節都嚴格把關。據技術員劉世鳳介紹,養殖大棚采用雙層保溫結構,科學劃分幼蟲區、成蟲區和孵化區,100平方米空間可放置12個智能養殖箱,通過溫濕控制系統將室溫恒定在28℃-32℃、濕度控制在50%-70%,實現“全年無休”循環養殖。同時,密切關注棚內的溫度和濕度,精心照料每一只蟋蟀,遇到困難就及時請教縣里的養殖專家,根據氣候特點、蟋蟀生長習性等共同探討解決方案。
“再過兩天,這個棚里的蟋蟀就可以銷售了,生長周期在30天左右。就目前情況來看,收成應該不錯,預計1平方米能產15斤左右蟋蟀?!眲⑹励P邊投喂草料邊說,“雖然我們剛剛起步,但養殖的蟋蟀具有口感好、營養價值高等優點,很多買家上門來收購,銷路不用愁。按照當前的市場行情,1斤蟋蟀能賣到15元。截至目前,已經出欄了3茬,大約有2萬余元的純利潤,收益非??捎^,預計今年年底就可以回本盈利?!?/p>
聯農帶農 蹚出鄉村共富路
蟋蟀養殖產業在申河村迅速生根發芽,其意義遠不止村集體經濟的壯大,更在于它成功探索出了一條緊密聯農、有效帶農、實實在在富農的新路徑。
“我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公司運營、群眾參與、共同富?!陌l展思路,通過多種靈活的方式,有效將村民‘粘’在產業鏈上?!睆埿τ浾哒f,養殖基地的日常管理、飼料投喂、衛生清潔、成品采收等工作,優先安排本村及周邊村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和留守婦女前來務工。
同時,申河村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定期舉辦蟋蟀養殖技術培訓課程,邀請村民到公司參觀,鼓勵其利用自家庭院、閑置房屋進行小規模養殖;對有意愿自行養殖的村民,公司將統一提供優質蟲卵、技術指導和防疫服務,并簽訂保價回收協議,解決農戶“不會養、怕生病、愁銷售”的后顧之憂,帶領村民們通過蟋蟀養殖增收致富。
如今,小蟋蟀讓申河村嘗到了增收的“甜頭”,“蹦跶”出了鄉村致富的新路徑。“我們將繼續擴大養殖規模,通過建設冷庫、開發深加工產品等,進一步延伸蟋蟀養殖產業鏈條,提升蟋蟀的附加值,拓寬銷售渠道,帶動周邊老百姓一起發展蟋蟀產業增收致富?!睆埿け硎?。拂曉報通訊員 周潔 記者 彭序
采訪札記:
聽,那是鄉村振興的“新樂章”
走進蕭縣張莊寨鎮申河村的蟋蟀養殖基地之前,我從未想過,這些夏夜中熟悉的鳴叫,竟能譜出一曲產業致富的樂章。
防蟲簾掀開的剎那,密集如潮的叫聲不絕于耳。在這里,蟋蟀不再是夏夜鳴蟲,而是高度商品化的“經濟作物”。生長周期精準控制在30天,1平方米空間可養殖上萬只,堪稱一場精準高效的農業工業化實踐。
基地由閑置校舍改建,成本可控卻科技感十足。自主設計的養殖系統為蟋蟀營造“舒適區”,無水養殖模式以蔬菜替代傳統飲水,既環保又省工。這種“高科技+接地氣”的模式,成為項目快速落地的關鍵。
最讓人動容的是“聯農帶農”機制。企業承諾農戶保底收益,吸納周邊村民就業。小蟋蟀正成為激活農村閑散勞動力、帶來穩定現金流的新引擎。
離開大棚,耳邊的蟲鳴漸漸遠去,內心的波瀾卻未平息。一只蟋蟀,串聯起智能養殖、大健康產業和食品新賽道,最終落腳在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上。 周潔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楊軍在靈璧縣調研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等工作 08-29
-
2筑文化新地標 賦城市新動能 08-27
-
3陽臺經濟產業發展工作調度會召開 08-27
-
4楊軍走訪慰問抗戰時期參加革命工作的離休干部 08-26
-
5市委舉行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 08-14
-
6宿州市加大財政投入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