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抗戰烽火里的破曉曙光(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抗日烽火路)
循著一張張泛黃的報紙回望歷史,紙墨之間是中華民族不屈的抗戰印記,也是一代報人浴血留存的民族記憶。
《拂曉報》,這份創刊于1938年9月29日的報紙,如同它的名字一般,以微光刺破長夜,用文字凝聚人心,在中華民族至暗時刻點燃了破曉的曙光。
8月28日上午,拂曉報社“紅色記憶——一張報紙的抗戰”主題全媒體采訪團一行來到了亳州市渦陽縣新興鎮,重溫烽火歲月,感悟辦報初心,追尋《拂曉報》在鉛與火淬煉、鐵與血洗禮中的堅守和擔當。
紅色熱土 新興之城
秋陽照耀下的渦陽縣城北部,蒼松翠柏掩映下的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莊重而肅穆。抬頭仰望,館前廣場中心矗立著彭雪楓將軍躍馬馳騁的雕像,將軍目光炯炯,英氣逼人。
新興鎮,本叫新興集,是新四軍第四師司令部機關駐地,曾被稱為豫皖蘇邊區的“小延安”。這片土地,不僅承載著一段輝煌的革命史,更與一個名字緊密相連——彭雪楓。
“原來這里叫‘靈奶奶廟’,俗稱‘龍廟’,相傳是民間為紀念楚大夫申亥兩個女兒而建的,香火甚盛,百里聞名,因此興集。”新興鎮黨委書記劉源介紹,抗日戰爭時期,集市大部分毀于戰火。1939年9月,彭雪楓率新四軍游擊支隊主力由淮上回師渦北,進駐新興集。之后,在彭雪楓的倡導下,該地正式以“新興”命名。
一道道作戰命令、工作指示從這里發出,一次次重要會議在這里召開,一批批戰士背著背包從這里奔向前線,又帶著滿身征塵回到這里……新四軍游擊支隊和邊區領導機關駐扎新興集后,給這個破舊古老的皖北集鎮注入了澎湃的革命活力,名副其實地“新興”起來。
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到新興集檢查指導工作,自此游擊支隊和邊區根據地進入全面大發展時期。1940年2月,游擊支隊改番號為新四軍第六支隊;6月又與黃克誠領導的八路軍第二縱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1941年,新四軍重建后改番號為新四軍第四師,同年彭雪楓率新四軍第四師轉移至津浦路東。
在新興集期間,部隊緊緊依靠淮北人民,努力發展革命武裝,克服重重困難,經過艱苦斗爭,粉碎了日偽軍頻繁的“掃蕩“和“蠶食”,打退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挑釁和進攻,最終取得了戰敵斗頑的重大勝利,淮北抗日根據地得到不斷鞏固和發展。
“歷史屬于過去,也屬于未來。英雄應該被歷史銘記,革命精神應繼續發揚。”渦陽縣文物所所長、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張紅動情地說,為緬懷彭雪楓將軍的光輝業績,牢記新四軍不朽功勛,1992年,新興鎮修建了四師司令部舊址、作戰室、機要室、彭雪楓舊居等。1994年5月2日,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原四師參謀長張震一行來新興故地憑吊,命名并題寫了“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
近年來,前來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有舊地重游的老將軍、老干部,有追憶革命歷史的各界人士,但更多的是青少年。目前,該館已成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國防教育基地、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戰火熊熊 吹響號角
館內西側拂曉報社舊址正中,張愛萍將軍的題詞“我們的史詩,光輝的歷程”遒勁有力,浮雕墻上大量戰斗場景生動還原了四師殺敵寇、除漢奸、驅頑軍的英雄業績。采訪團成員一面瞻仰著陳列的油印機、鐵筆、鋼板等印刷物品,一面回想著先輩們滿懷對黨的赤誠和對新聞工作的熱愛,油墨染面、汗流浹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奮力辦報的情景。
部隊走到哪里,根據地建在哪里,《拂曉報》就辦到哪里。當時的《拂曉報》,如同漫漫長夜里一束信念之光,吹響救亡圖存的聲聲號角,在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鼓舞抗日軍民斗志、打擊敵人囂張氣焰、推動根據地文化事業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直以來,彭雪楓把《拂曉報》當作一支戰斗部隊,像治軍一樣精心指導辦報。他認為:“一支筆勝過兩千支毛瑟槍。”并不止一次告誡報社同志,“人們需要精神食糧,比吃飯還重要。所以,無論遇到多大困難,一定要堅持報紙出版。”
不論是在艱苦卓絕的行軍路上,還是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彭雪楓都親自為《拂曉報》撰寫社論、評論等文章。他時常給報社傳達黨的政策,分析斗爭形勢,同大家一起研究宣傳方針、報道策略和版面安排,乃至精細到標題、裝飾。每逢報紙周年、百期,彭雪楓都來報社祝賀,組織大家總結經驗,規劃未來。
1939年秋,正值支隊東征一周年暨《拂曉報》創刊一周年之際,《拂曉報》在新興集推出10張二十版特大號第86期報紙。版面藍底套紅,新穎奪目,受到全體指戰員的熱烈歡迎,也吸引了大批社會讀者。
彭雪楓還親自撰寫了紀念文章《拂曉報的產生和壯大及今后的方針》,提出“報紙的最終目的應當是,把宣傳鼓動變成革命的實踐”。談到《拂曉報》今后的任務,文章中明確,要“努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去采訪,寫出有血有肉的報道”。
彭雪楓的這些意見,深刻中肯,對黨的新聞工作和《拂曉報》的未來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
“在新興集,隨著根據地建設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和各地抗日政權的相繼建立,《拂曉報》也在抗日烽火中成長壯大起來,逐步摸索出一套刻印經驗,報紙印刷清晰、速度也快。”渦陽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侯清超介紹,后來報紙雖然印到1500份至2000份,但仍滿足不了廣大軍民的需要。自第89期起,又隨報發行兩版《拂曉增刊》,內容多半為延安論文。
“當年,《拂曉報》這份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油印小報,喚醒了淮北平原千百萬勞苦大眾和愛國志士,大家團結起來,積極投入抗日救國的大潮。”侯清超感慨地說,“也正是從這里,《拂曉報》帶著戰火的硝煙,飛躍萬里,挺進敵占區,寄發到世界各地,向全世界宣傳了中國敵后的艱苦抗戰,獲得國際正義人士的聲援,在中國敵后報刊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鐵筆丹心 精神永續
采訪團一行來到館內東側彭雪楓將軍舊居,只見兩張拼接的舊木桌上,毛筆微斜、書信泛黃。站在圍欄外駐足凝望,那一刻,時光仿佛倒流,恍若看到彭雪楓將軍手持毛主席題詞時激動難抑的一幕。
1939年6月,支隊鋤奸科長許昌返回延安時,彭雪楓讓他給毛澤東主席捎去一封信和幾期《拂曉報》,懇請毛主席對部隊工作予以指示并給《拂曉報》題詞。
彭雪楓在信中寫道:“數月以來平原游擊戰的結果,獲得了一些經驗教訓,至于原則亦不外乎游擊戰那一些。接電報要為軍政雜志做東西,寫了一篇《平原游擊戰的實際經驗》,請審閱修改,如無大誤,則請送軍政雜志。”同時,彭雪楓在這封信的第四段中寫道:“我們辦了一個《拂曉報》,從三十期以后各撿一份送上,請審查,如有重要錯誤,或給我們以重要指示,則請先電示。”“盼望常在來信及電報中多給我們指示。”
毛主席看到彭雪楓的來信和捎去的《拂曉報》后,在百忙之中,很快寫好題詞“堅持游擊戰爭”,11月份請從延安來淮北根據地工作的干部交到了彭雪楓手中。毛主席還在回信中寫道:“《拂曉報》看了幾期,報紙辦得好。祝同志們繼續努力,作出更好的成績。”
此時,《拂曉報》創刊一年多了,即將迎來自己的第一百期。同志們風風雨雨,歷盡艱辛,從沒叫過一聲苦,現在得到毛主席的親切關懷及題詞勉勵,內心十分激動,不禁流下了熱淚。毛主席的題詞,既是對《拂曉報》的勉勵,又是對彭雪楓將軍關于平原游擊戰爭實際經驗的褒獎,更是對支隊全面工作的充分肯定。
12月5日,《拂曉報》百期紀念,出版了四開十二版紀念專刊。在第一版正中,用紅色通欄套印毛主席為《拂曉報》作的題詞“堅持游擊戰爭”,劉少奇的題詞“為抗戰的正確路線而斗爭”,譚震林的“一聲驚破了黎明前的黑暗,一文喚醒了豫皖蘇邊的青年,一筆催動了全軍的藝術,一戰嚇破了日寇的肝膽”,和滕代遠“拂曉報是敵占區內廣大人民的燈塔”的題詞。在第二、三版,刊登了王稼祥、張聞天、左權、譚政、徐海東、曾希圣等同志的題詞。同時在第十、十一、十二版上刊登了報社工作人員王少庸、李樸人、莊方、陳陣、錢申夫、單斐、劉秉衡、姜心啟、杜百根等人的畫像和自傳。
百期紀念日,新興集街上喜氣洋洋。報社把毛主席和中央領導人的題詞手跡、各地賀信、《拂曉報》合訂本及百期以來出版的刊物、雜志陳列出來,組織了一個小型的展覽會。前方的騎兵送來了戰斗部隊慰勞報社的食品和日用品;到新興集開會的部隊、地方負責同志特地前來看望報社的同志們;直屬機關的許多同志到報社參觀展覽,向報社的同志表示祝賀。百期紀念專刊的出版,給全體指戰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極大鼓舞與鞭策。
時光荏苒,幾十載倏然而逝。紀念館內,銹跡斑斑的槍支、磨損的皮帶、泛黃的文件,無聲見證著革命先輩在這片紅色熱土上,為黨和人民事業艱苦奮斗的崢嶸歲月;舊報紙上,那一篇篇閃耀智慧的文稿,以滾燙的字句,默默講述著彭雪楓和老報人一手拿槍一手執筆,為抗戰吹響前進號角的堅守和擔當……
記者 劉麗 張化云 彭序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安徽省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宿州市反饋督察情況 09-06
-
2以團結奮斗致敬歷史開創未來 09-05
-
31至7月宿州市經濟運行向優向新 09-03
-
41.97億元助學貸款護航學子逐夢 09-02
-
5全國最大“煤電+熔鹽”儲能項目投運 09-01
-
6謝雙磊:一磚一瓦“鑲”出匠心路 08-30